【社會心】非理性思想(73)-- 了解非理性憂慮的思維

 

上期討論到 "一個人在應對不確定的處境時,對於確定性答案的強烈願望",會出現兩種反應,一是 "抓住"(Seize),即類似于羊群心態,人搶我搶。二是 "冷凍"(Freeze),不去想,迴避做決定!無疑,這都是無助面對不確定性的焦慮。今期,我們回顧 <理情行為治療法 CBT> 的幾個重要概念,來幫助我們在逆境中保持理性與情緒的平衡。

我們的行為是由思維 (包括價值觀,宗教,文化等等) 、以及情緒 (如焦慮,抑鬱等等)所帶動。當中夾雜有些是我們不大留意的 "非理性思維"(Irrational thinking),影響我們的反應不夠理性。先討論近期常見的現象:< 大難臨頭> (catastrophizing)。

 

Social

 

這個 <大難臨頭> 是一個扭曲了的思維(Distorted thinking),是把問題過份地推論到極其嚴重,小題大做。常見有三個特徵

(A) 過份思慮(rumination):只集中注意其可能的原因和後果,但卻沒有去解決問題。

(B) 無限放大(Magnification):只看到問題極其嚴重,有如世界末日,沒有轉圜餘地。

(C) 無助感(Helplessness):就是感到自己毫無抵抗及解決的能力。

例如在疫情期間,若果自己在超市忘記帶口罩便擔心已受感染,點過電梯按鈕或扶手也會中招。 時常要求家人嚴格執行高標準的消毒措施,稍有不足,便興師問罪。亦可能會過份搶購口罩、消毒液,等等;擔心一旦用完便失去保障,會容易感染入醫院,有生命危險;又無法工作,失去收入,等等。因懼怕受感染不敢去公園散步,不去酒樓,不見朋友等等。 這些好像世界末日的憂慮心態散發出極強負能量,令人身心疲累。如何改變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1. 接納疫情存在的事實,但非 "凡感染即死",其實康復率極高。 學習放下 "必然/一定/肯定" 的負面信念(Must,Should,Definitely),做好預防措施便可。

2. 接受自己有恐懼、焦慮等情緒,亦非世界末日,不必過份憂慮,不用把問題放得太大。

3. 盡可能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按時起床就寢,進餐,注意營養,在家內做運動如放鬆呼吸,舒展筋骨(參看 YouTube),盡量多與遠親近鄰通電話或網上傾談,互相關心。他們就是你的支持網,也是互相支援群組。

4. 關注可靠信息、疫情防控知識和治療建議,採取合理防護措施。避免對疫情信息的過度關注,減少沒有科學根據的信息,更勿轉載。如果覺得受不了,暫停瀏覽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