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原來已有七期討論因社會矛盾帶來關係破壞而探討修復之道。扼要而言,首先,我們不是「非友即敵」,不要視不同意見者便劃分界線,因為我們若要分界線,便如同割席,我們的席能夠割多少次呢?第二,先冷靜聆聽,後溫和表達。用正能量的心態出發,彼此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第三,盡可能求同存異盡努力彼此尊重。在觀點差異大的時候,暫時少傾談也是好的,若是氣氛適宜傾談,也要放下自己觀點,嘗試從對方角度思考,方可求同存異。第四: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上重建信任,言行一致,信守承諾,尋求幫助和主動支援。深信放下異見,必能建立關係。最後第五:是愛與寬恕的實踐。寬恕,是無條例的,不是交換的。寬恕,是去忘記過去的仇恨,不是當作未發生過,而是不讓它成為自己往後成長的阻礙,更不要讓傷痛化作仇恨在心中潛藏。寬恕,不是話一句就可以,而是要有一個很強的基礎支撐,這基礎就是「愛」,沒有愛的基礎,甚麼包容接納都可能再因小小衝突而像氣泡,成為空話。破損後的關係是脆弱的,更要彼此悉心維護。畢竟,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在現實上,要把各走極端的觀點拉近,使關係由互攻走向包容,更非一蹴而就,也是要有客觀大環境加上個人層面的小環境互相配合。「大環境」例如是社會氣氛,政府立場政策及施政方針是否有利,社會領袖的言論,社會運動帶領者的聲音等等,都發揮著大環境作用。至於「小環境」,就是個人層面,是否具有積極樂觀正能量,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下,真正發揮求同存異精神。要不拘小節,不挑剔細微處,不重提過去的錯失,更不要再提對方曾經對自己所說過,做過傷害的說話或事情,從宏觀看對方的正面性,例如對方曾經努力付出的行動,欣賞對方願意走近一步的嘗試,把過去積怨破冰。如果能在適當而公開的場合下表示歉意,甚至可以請求對方的寬恕,就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冰釋前嫌,一笑泯恩仇」圖畫。這幅圖畫就好像約瑟見到他的哥哥時公開相認,寬恕他們以前的行為,彼此抱頭痛哭,把積在心裡的怨憤哭了出來。
復和是條雙程路,總要有人第一步。筆者記得在數年前,目睹一對夫婦在一個營會裡彼此公開認錯,各自承認做了向對方不應作的事,請求對方原諒。彼此藉著領會者的指引,彼此寬恕對方,抱頭痛哭,重新接納,作出承諾,實在非常感動,因為一對已經到了離婚邊緣的夫婦,終於可以破鏡重圓,眾人都為他們而歡欣鼓掌。
筆者最近亦有機會見證一個意料之外的破冰行動的圖畫。看到當有人主動行出正面的第一步時,便見到另一方有第二步的出現。起因是兩位曾經相識十多年的朋友,卻因為某些事的處事手法不能認同,在某些社交平台表達意見,對方視為惡意批評,由此種下心結,且越積越深,甚至到了一個互不往來,見面轉身的局面。中間有些朋友嘗試作些援和行動,如安排輕鬆的燒烤日,或下午茶聚,皆未能成事,似乎雙方仍未到適當時侯。直到最近因為有朋友的週年紀念活動,雙方原本都未知會否出席,後來卻皆有出席。最意外之處是,某方在分享個人感恩事項時,竟然主動直接向另一方說出道歉的說話,即時全場肅靜,所有目光放在二人身上。另一方雖有些感到愕然,也能冷靜欣然接受,並主動與對方合照留念。那晚的聚會氣氛明顯地充滿更多喜悅,雖然沒有抱頭痛哭的激情,但已看到破冰之旅已經順利達至。
筆者首先要表示欣賞兩位都願意出席,若果其中一位不到場,便不可能出現此場面。當然,那位主動道歉者是有莫大的勇氣,才可在眾多友人前說出道歉之辭,不論是有多長短,願意說出道歉的話語,已是勇敢和成熟的表現。正如先前所說,復和是條雙程路,要達至和好如初可能還有一段距離,啟開正面循環線,打破惡性宿命論。
個人深信,人人都具有正負能量,只要是能夠讓心中的正能量發揮先行,便會在思想上指引正面的行動。在上述例子,雙方都讓自己「出席聚會」就是重要的一步。由於雙方都見到對方出現,另一方在心態上早已有心想處理,便趁此恰當時機表達,結果便「事就這樣成了」。
正值新春佳節,祝福各位讀者新年蒙福,把握機會釋放正能量。走出第一步,寬恕你行先。關係再建立,喜樂年復年。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傳道書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