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美祭物(希伯來書第九章)
由第八章更美的約,談到第九章兩樣的「更美」:(1) 更美的帳幕(1-22節)——舊約的系統為一獻祭的系統(1-10節),自基督到來後,因祂是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祂有更完美的工作(11節),此乃更美贖罪的血(12-14節),這血是立新約的根據(15-20節),使人的罪得蒙赦免(21, 22節)。(2) 更美的祭物(23節至10:18),意即基督本身成了更美的祭物(23至26節上),祂的降生正為這個目的(26節下「......但今在這末世顯現一次,把自己獻為祭,好除掉罪」),然後祂還要再來,目的雖然與審判人的罪有關(27節),但對信祂的人而言,「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28節)。
新約功效(希伯來書第十章)
第十章,接續上一章「更美祭物」的話題,叫人想起從前祭物的不中用(1-4節),「因為公牛和山羊的血,斷不能除罪」,主耶穌到世上來也是要把那不完全的獻祭方法除去(5-12節),「基督獻上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上帝的右邊坐下了」,這就是新約的功效了(13-18節)。我們既然藉主耶穌的血得救,「就當存著誡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22-24節)。以上這信望愛的功課,要在教會生活中付諸實行,所以基督徒不可停止聚會(25節)。同時,到教會來並非單單參加聚會,更要彼此相交,享受教會生活(徒2:42, 46-47)。
信心新路(希伯來書第十一章)
論到基督徒的信心,在上一章26至39的一個插段中,警戒信徒不要犯罪,而那些因信心堅定沒有後退的,更美長存的家業必在他們前頭。本十一章在信心新路上,作者細說出信心的偉大:(一) 信心的定義(1-3節)「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這經文給千萬信徒引用過,最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成為我們信靠主的基礎。(二) 信心的榜樣(4-38節):被提名的有十八人,給予我們極大鼓勵。(三) 信心的勸慰(39-40節)。以上所說信心的偉人,在他們死時,上帝的應許和彌賽亞降臨的盼望仍未實現,這好像說上帝存心保存祂自己最光榮最燦爛的日子,直到那日,讓他們與我們一同享受。
仰望耶穌(希伯來書第十二章)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1-2節)。事實上,基督徒的生活必須有一個「目標」——「終點」;基督徒的生活也經常有「觀眾」——這些觀眾包括從前贏得了勝利的先賢;基督徒的生活也有一層障礙,就是我們的罪,我們必須先「脫去」;基督徒的生活方法是存心忍耐;基督徒的生活有個好榜樣,就是主耶穌。「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14節),「因為我們的上帝乃是烈火(施行審判)」(29節)。我們要仰望耶穌,必須聖潔,必須與眾人和睦。
主不改變(希伯來書第十三章)
在要結束《希伯來書》之前,作者羅列出基督徒生活的五項要素:(一) 互相友愛(1節);(二) 慷慨接待(2節),「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當然我們不是圖福,乃是與人分享基督的愛;(三) 同情受困的人(3節),他們被社會隔絕,容易被人遺忘;(四) 要有貞潔的生活(4節),當從專重婚姻開始,否則男女關系會混亂,「茍合行淫的人上帝必要審判」;(五) 要有知足的生活(5, 6節)我們要活出基督的樣式,「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8節)包括祂的榜樣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我們當為此感謝上帝,結出「嘴唇的果子」(15節)。
何謂試探(雅各書第一章)
在《新約》中,有三個人名字叫雅各,《雅各書》的作者,不是主的門徒(太10:2, 3),卻是祂的四位親兄弟中的一位(約7:5)。當時不少信了主的猶太人(1節),以為他們只要有了信心就足夠,卻忽略了用與信心應有的行為去配合,雅各為此提醒他們,同時也提醒今日的信徒。第一章,雅各首先提到基督徒在各種試煉中(2節)要以為大喜樂,上帝容許貧窮、疾病、逼迫等患難來到,為要試驗我們的信心,我們因此長大且成熟(4節,「成全」)。至於試探乃來自魔鬼,但臨到我們是因人內裡的私慾懷了胎去配合(14, 15節)。昔日始祖夏娃的犯罪,正是為那樹上的果子動了私慾,配合了魔鬼的讒言而鑄成大錯(創三章)。
聽道行道(雅各書第二章)
基督徒經常聽道,但要注意兩方面:一是聽道要專心,努力去吸收;相對之下,說話與動怒則要盡量考慮清楚(1:19)。另方面,行道要與聽道配合:第一章22節的原意是「你們要做個行道者,不要單做個聽道者」,否則縱使天天聽道,對我們的毫無益處,甚至是自欺欺人(1:23, 24)。在本章中,雅各教導基督徒不按外貌待人,告訴當日信徒,不應有貧富之分(2-7節)之前,提醒他們:(1) 我們都是兄弟姊妹(1節「弟兄們」是信徒的互稱);(2) 在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之中,我們是平等的,中心思想是「愛人如己」,以致引申出信心和行為是相互配合的(14-18節),並舉出兩個《舊約》的例子。
舌頭是火(雅各書第三章)
第三章說明:有些人喜歡榮譽,想作宗教上的師傅,卻不知道給人錯誤的教導是要被定罪的。雅各從而比較舌頭運用適當與否的好處與壞處。他描寫得最精彩的是:舌頭如火,是一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當我們聽見一個人讚美主,就知道他是個基督徒;其後又聽見他咒罵人,又覺得他不應該是個基督徒,「頌讚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10節)。同時,我們當有上頭來的智慧,「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17, 18節)。
友敵不分?(雅各書第四章)
主耶穌說:「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瑪門(金錢,世界的物質)」(太6:24)。使徒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不要跟隨這個世界的潮流),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12:2)。雅各在本章中說:「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上帝為敵麼?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上帝為敵了」(4節),基督徒活在世上,絕對不能「敵友不分」,更絕對不能不尋求上帝的心意,自己卻密密計劃只找尋物質上的富足,又當作那是主所允許的,13至17節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注意第15節)。另一方面,雅各毫不諱言:在教會生活中,不可彼此批評(11, 12節),因為,只有「那能救人也能滅人」的上帝,才有資格給我們打分數。
互相代求(雅各書第五章)
在本章中,雅各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在四方面:(一) 常常與上帝有交通(13節);(二) 培養起與教會的密切關係(14, 15節);(三) 弟兄姊妹之間要彼此相愛,互相代求;(四) 挽回失落的靈魂(19, 20節)。「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這是今日教會所缺少的,以致不少信徒得不著應有的醫治——特別指心靈的創傷,靈性上的倒退,個人的失落。「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16節),一般的思想是:凡信了主的人就是義人,但我們的祈禱何以沒有力量?所以,應該加上:凡與上帝有正常交通的基督徒,才是「祈禱所發出力量」的義人。所以,我們要每天祈禱讀經,求上帝賜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