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的傳道人,常常有一個觀念,認為侍奉主,如果要完全擺上的話,就需要把孩子們也擺上了。他們最常引用的經文自然是主耶穌給我們的挑戰。「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7)
路加福音說得更絕:「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愛我勝過愛』原文作『恨』)」(14:26)
主的話是一個相對的情形。事實上,要愛自己的家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愛主。「我們若愛神,又遵守祂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約翰一書5:2)在愛神的大前提之下,我們才能夠知道如何愛我們的家人。我們並不像一般宗教的出家人拋棄妻兒。基督徒,特別是傳道人,需要向他們的家庭負責任的。保羅也是這樣說。「娶了妻的,是為世上的事挂慮,想怎樣叫妻子喜悅。」(歌林多前書7:33)
自然,有些人因為主給他的侍奉異象,確實不方便帶著妻兒來往。那就最好不要結婚生孩子,或者等到孩子們長大了,才出來走特別的道路。不過在孩子們小的時候,也可以按照孩子們的力量侍奉呀。教導孩子們也是為人父母的天職。
約西亞王
猶大國最後的一個好王就是約西亞。他是繼瑪拿西和亞們兩個壞王之後,行了幾乎不可能的善事。他比他的曾祖父希西家登基時更小‚只有八歲。「約西亞登基的時候年八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一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所行的,不偏左右。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到了十二年才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歷代志下34:1-3)
我們不知道這位八歲的小皇帝,小的時候有誰教導他。他的祖父就是猶大國最壞的王瑪拿西。瑪拿西壞管壞,但是最後他有悔改。「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歷代志下33:10-13)
聖經接著記載瑪拿西悔改之後,如何奮勇自強,拆毀自己所造的偶像和別神,「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33:16)不過猶大國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瑪拿西的悔改也不能挽回他之前所種下的禍根。
近代歷史上也有不少這樣的個案。一個爭辯的話題就是,達爾文臨終到底有沒有信耶穌?這一件事情,有不少的爭論。根據他的女兒,是沒有。根據他臨終的好朋友希望夫人,是有。不過根據聖公會的規矩,一個名人,死後要安葬在英國聖公會的威士敏主堂,需要他是基督徒。我為了這一件事情,親自在威士敏教堂訪查過。証實他的墓碑是在裡面,就在牛頓漂亮的陵墓旁邊。如果臨終他真心的悔改的話,我相信神還是會接納他的。不過他留下來的影響,叫多少人不信主,這一筆賬就不知道該如何算啦。
在瑪拿西的情形,他的兒子就仍然還是壞王:「亞們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祭祀事奉他父瑪拿西所雕刻的偶像,不在耶和華面前像他父瑪拿西自卑。這亞們所犯的罪越犯越大。他的臣僕背叛,在宮裡殺了他。」(歷代志下33:21-24)
所以嗎拿西死的時候,約西亞只有 6 歲。有可能他所見到的爺爺,是悔改了的爺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瑪拿西老的時候,做的一件好事。但是聖經沒有明說,是誰教導約西亞神的律法。聖經卻說「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尋求他祖大衛的神」。那是他十六歲的時候,正是青少年,本應該是叛逆的年歲,他卻尋求神。我們常常聽見青少年的叛逆,其實懂事成熟的青少年也有不少‚值得鼓勵欣賞。
善行昭彰
這位少年有為的模范青少年實在不簡單。可以引誘他行歪路的,應該是大有人在,但是他就是要尋求真神。所以聖經記載了不少他的善行。第一就是潔淨全地。「到了十二年才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壇﹑木偶﹑雕刻的像,和鑄造的像。」(歷代志下34:3)這是他21歲那一年。因為那個時候北國以色列已經被亞述滅了,所以約西亞也效法他的祖父希西家,北上以色列的地區,潔淨那些地。特別是所羅門﹑亞哈斯和瑪拿西三個拜偶像的壞王所留下來的污穢。「又在瑪拿西,以法蓮,西緬,拿弗他利各城,和四圍破壞之處,都這樣行。又拆毀祭壇,把木偶和雕刻的像打碎成灰,砍斷以色列遍地所有的日像,就回耶路撒冷去了。」(歷代志下34:6-7
自然他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徹底地拆毀並且污穢了第一個耶羅波安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面的那罪,金牛犢的敬拜:「他將伯特利的壇,就是叫以色列人陷在罪裡,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筑的那壇,都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並焚燒了亞舍拉。約西亞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裡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列王記下23:15-16)
第二,他發動修理聖殿。「約西亞王十八年,淨地淨殿之後,就差遣亞薩利雅的兒子沙番,邑宰瑪西雅,約哈斯的兒子史官約亞去修理耶和華他神的殿。」(歷代志下34:8)聖經說:「這些人辦事誠實」,顯明他真誠的態度,和敬虔的人際關係,叫工作的人口服心服地執行這個善工。
第三,面對神的話語,悔改認罪。當「祭司希勒家偶然得了摩西所傳耶和華的律法書。」(歷代志下34:14)「王聽見律法上的話,就撕裂衣服,......說:『你們去為我,為以色列和猶大剩下的人,以這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因我們列祖沒有遵守耶和華的言語,沒有照這書上所記的去行,耶和華的烈怒就倒在我們身上。』」(歷代志下34:21)
雖然以色列猶大的禍根已經無可救藥,他還是謙卑地悔改認罪。所以神還是眷顧他。「就是聽見我指著這地和其上居民所說的話,你便心裡敬服,在我面前自卑,撕裂衣服,向我哭泣,因此我應允了你。這是我耶和華說的。」(歷代志下34:27)
第四,他教導以色列重新敬拜耶和華,遵守耶和華的命令﹑律法﹑節期:「自從士師治理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王﹑猶大王的時候,直到如今,實在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地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列王記下23:22及25)
又與他們立約。「王差遣人招聚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眾長老來。王和猶大眾人,與耶路撒冷的居民,並祭司利未人,以及所有的百姓,無論大小,都一同上到耶和華的殿。王就把殿裡所得的約書念給他們聽。王站在他的地位上,在耶和華面前立約,要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遵守他的誡命,法度,律例,成就這書上所記的約言。」(歷代志下34:29-31)
固執己見
這麼樣一位好王,為什麼正在39歲的英年,就喪生沙場?就是因為多管閑事。埃及王尼哥去攻打巴比倫,關約西亞什麼事?這件事情也沒有什麼聖經原則可言。不過「他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阿,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神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干預神的事,免得祂毀滅你,因為神是與我同在。』約西亞卻不肯轉去離開他,改裝要與他打仗,不聽從神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便來到米吉多平原爭戰。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王對他的臣僕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吧?』他的臣僕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葬在他列祖的墳墓裡。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歷代志下35:21-24)
這位英勇敬虔的好王,問題出在那裡?我行我素!他一輩子確實是,不理三七二十一,固執地遵從耶和華的律法,但是在世俗的決定上,也習慣了這樣的固執,沒有接納別人的忠告。到底神有沒有對法老說話,我們不知道,但是聖經卻說:他「不聽從神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聖經明說,雖然出自一個敬拜偶像的王,但是這還是神的話。但是這是他的盲點。很可能他在家庭裡面也是這樣。所以他的兒子們,和長孫,都沒有跟從他敬畏耶和華。
今天有不少敬畏神,侍奉神的人,甚至於傳道人,一方面堅持聖經的立場,一點都不屈服,這是好的。但是延伸到一切的決定,包括教養兒女,也是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決定。說是忠心耿耿,但是結果是剛愎。別人可能就敬而遠之,自己的孩子們卻可能把他所敬重的東西,一股腦子拋諸度外。在現在的時代,這種個案我也見過不少。約西亞的兒孫們特別是對待先知耶利米的惡行,十分叫我不可思議。耶利米應該是跟約西亞差不多歲數,蒙召的時候也正是約西亞開始復興猶大國的時候。一代敬虔仁義昭彰的好王,他的復興,結果竟然被自己的一些敗家子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