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的政治紛爭已演變為暴力抗爭,警方與勇武者衝突越來越濫暴,每日的新聞皆影響著情緒, 以至到家庭﹑朋友及教友的人際關係。網上片源眾多,不同取材態度帶出不同觀點,都令人把撕裂中的關係進一步爭議,家人親情或友情更走向兩極化。我們可以有甚麼方法去修補已經破碎的關係? 政見不同,可否和而不同還是真的誓不兩立?
筆者體會到此時此刻各方真的要冷靜下來,嘗試跳出個人框框(think outside the box)看事情,看大森林而非看單一樹木,從多方角度看社會矛盾而非聚焦黃藍之分,警民衝突誰對誰錯。在一個較大的角度下去看,才能有較大胸襟去明白﹑包容。起步點,是停止爭執對抗,止罵降溫。
首先, 我們不是「非友即敵」的關係
最常見的錯誤: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
首先,儘管大家在政治理念上有不同,要記住我們不是仇敵,而是親人或朋友。我們都有很多相同點,都曾經為對方付出關心、友情。撫心自問是否因為今次的意見不合而要跟對方割席,以後斷絕聯繫,老死不相往來?不然的話,就不要把朋友家人處於非友即敵的境地。
如果是對方思想甚至行為已走向極端,已不能理性傾談,那就應該有計劃地避免接觸一段短時間(cool down period),以免刺激對方令關係惡化。這是理性客觀而正面的做法,減少負面衝突,彼此關係冷卻下來,容許日後再次提升。
在未展開跟對方對話前,可以先思考一下,政治觀點是很複雜的,大家在兩個極端之間可以有無數可能,不一定是非此即彼,變成兩極化,這是作為理性而帶有正能量的思維。也可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物,這是非常有效的拉近距離的方法。譬如說,「黃絲」要求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是專重法治精神,六月份的一百萬,二百萬人遊行沒有暴力,很有秩序。又例如「藍絲」要求非暴力,維護現有制度正常運作,是有其重要的。
「暴力,帶來更多暴力」,「仇恨激發憤怒」,情緒很易失去理智。甘地曾經說過 「仇恨罪惡,但不仇恨作惡者。......合作運動不是鼓吹仇恨的。......真正的不合作是不同流合污,不與罪惡合作,但不是與作惡者隔絕。」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沒有傷害別人、沒有破壞,他也不覺得不同意或不支持他的就是敵人。若能懷著一個持平者角度,先釋出善意再去溝通,不仇視有異見的人,已經是個好轉向。甘地又說「黑暗無法驅走黑暗,只有光可以;仇恨無法消除仇恨,只有愛能做到。」仇恨與憤怒,這兩種情緒都不能解決問題。他可以說是點出了澈底改善的長遠之道。
第二,先冷靜聆聽, 後溫和表達
第二,是要讓自己先有冷靜的心去聽, 才可冷靜去講, 去溝通。正如在輔導上會用到聆聽技巧去了解受助者的要求,在朋友間也可以應用這技巧加強溝通和建立信任。俄國文豪伏爾泰說: 「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透過聆聽不單止是要了解對方,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以及保持可以對話的關係。實際上在溝通時,最常見的溝通誤會,是一早有假設,並把假設當作事實,未問清楚是何意思,便以自己假設的套在對方身上。大家似乎沒有耐性聆聽,也不打算去問對方是否如此想法,更不會詢問對方何以有此假設或理解。為了避免此類溝通的誤會,也為了防止墮入因溝通不良循環而破壞關係,就可先試試說:
「我們的想法有分歧,不如我們輪流發言,我聽你說 2 分鐘後,你聽我說 2 分鍾,你同意這樣公平嗎?」
「我聽到你的想法,有些觀點我都同意(例如你都是想香港好、更民主),我想全面知多些你的想法的論點。」
「你表達了,輪到我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公平吧?」
如對方用了激進語言,不要急於制止或駁斥,可以耐性地等他說完之後才表示(稍為控制自己情緒):「你剛才說......用字上,我感覺到被冒犯/不尊重」、「如果別人對你說這番話你有甚麼感覺」、「不論支持或反對甚麼,我們都是想把事情說清楚,用理據而不需要人身攻擊」。當然,如果對方已不理性地惡意謾罵,用惡毒粗言,就不要糾纏下去,也不用動氣,主動終止對話不必要繼續被侮辱。寧願停止再爭執, 勝過為爭贏而輸掉友誼。正如聖經所說:「任何壞話都不可出口,而是按著需要說造就人的好話,使聽的人得到益處。」 (以弗所書4:29)
朋友關係對等,但是也可以自己先退讓一步。父母與子女的身份關係不是對等,但聆聽應該是平衡平等的,年青人反叛威權,所以若以父母長輩身份作指導(由高而下),要他們聽教聽話並不會真心接受,「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有效的聆聽體現了謙遜的教養。聆聽是身教,是以身作則,示範了你的溫和、冷靜與想維持關係的態度。對方再橫蠻的話既是他理虧,而自己也盡了力,於心無愧。筆者完全明白,在衝突白熱化時,根本不是溝通時候。與其製造更多衝突,不如彼此都給予空間。作父母可以做的,是表示你對他(們)的關心,仍然預備飯菜,鼓勵觀察大局,避免身體受傷。
第三, 盡可能求同存異 盡努力彼此尊重
說到「求同存異」和「互相尊重」,往往是說易行難,然而,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確實做到了。正如先前所說,當大家都對某一社會事件有既定看法時,很自然用「既定看法」去對話,很快便走到結論:「大家觀點不同,價值觀差距大,無法傾出共識!」繼而不歡而散。如何破解此惡性循環呢?首先,接受有不同起點﹑立場。其次是找出重點,找出大方向,在討論有爭議的議題時可先找出大家相同的地方(Common Ground),例如大家都是追求公義、相信道理、傷害別人是不道德、被傷害的人會痛、家人會傷心、為香港好等等。在與子女討論之前,作父母的,也要先了解青少年人心理,避免用「我是你爸,我是你媽,我講的你要聽」語氣用詞。
年青子女在心理發展階段,特別是在反叛期,會懷疑甚至反抗威權,很受朋友、傳媒的影響,在群眾的壓力下容易迷失自我。這時強硬地指出是非對錯與他爭辯,容易造成對立,既傷和氣又徒勞無功。
聽取意見不代表一定要接受,理解對方也不一定要全部依循對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雖然很多事件都沒有絕對,但判斷是非和某行為是否道德,總要跟隨一些大原則。另一關鍵是,成年人不一定以「道理」﹑「原則」或「法律」去說服青少年,因為即使道理講得通,內心也不一定接受。要令青少年子女改變態度,接受成年人的價值觀,是一條漫長的過程。能夠保持有溝通而不衝突,已是成功,不要要求對方「悔改」,跟從你的意見,不再出去示威......。
求同存異,是在雙方有分歧時保持關係的一種方法,而尊重對方則是大原則,所以包容也是基於尊重,表示尊重不等於示弱,所以請對方尊重都是為他着想為他好,持續的不尊重影響心理健康。「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36)因編幅關係,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