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祭司】職場博弈秘笈--工作,能否有喜樂?

 

心中的喜樂

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最基本的是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然後是人身安全,人際關係,名譽、地位、權力、責任等,最後是自我實現的滿足。職場不單只是提供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滿足人更高需要層次的地方。

精神需要是人的最大動力,若職場能營造適合氣氛,人的工作態度必會積極起來,潛力便能發揮,自然就樂在工作。

神欽點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負責興建會幕和其中各樣相關物品(出三十一)。聖經形容他們還能想出巧工,意思是他們不單依照摩西的指示完成任務,以致交差了事,而是全情投入,盡心竭力,成為巧匠,懂得用心思把職事超水準完成。會幕和其中的物品如此精巧,都是他們默默耕耘的成果。他們一心一意聽從神的呼召,完成任務之餘,因出類拔萃的傑作引以為傲,自得其樂。

喜樂是良藥

研究指出,治療多種病患,藥物的作用只佔 45%,喜樂心情卻可發揮 55% 的效用。神要我們喜樂,原來是帶給我們健康,又是一種祝福。人常忽略快樂是財富,結果引致健康的問題、而且更受情緒的困擾。

啓明是一位資深社工,近日和舊同學重叙,發現昔日同期社工系畢業的同學中,只剩下他和寥寥幾位仍留在社工行業,其他的若不是早已轉行,便是患了病被迫離職。社工是走在最前線的社會工作者,每天要面對及處理許多個案,都是令人憂心的社會問題,確實感到心力疲憊。儘管這些畢業生當初都抱著偉大的志向,但是單憑自己個人的力量,真是很難堅持下去的。啓明沒有放棄,認定這工作的使命是造就自己、祝福別人,故每天不忘從上帝支取力量,得以承擔挑戰,發揮所長。

聖經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十七22)這說明身與心是不可分割的,人心充滿了喜樂,身體才會健康;人擁有開朗的心懷,才有正面的思維,工作才會有卓越的表現。

正確的次序:從神得著喜樂的心,以滿足的喜樂進入職場,自然一切人、事、物都從喜樂的角度著眼。這是因和果的辨別,一般人只從職場去下判斷,信徒卻要從生命作起動。

喜樂的持續

喜樂不是偶爾出現的巧合,而是一種可持續、一浪高於一浪的過程。

達明在温市經營糕餅店,他的營商理念就是每日提供新鮮、美味可口、不含添加劑的麵包糕點給顧客。有一天,他的熟客一家大細前來店裏,向他道別,依依不捨,拍照留念,原來他們快要搬到省外。果然,真材實料的包點、一個笑容、對人的尊重,就可以建造不一樣的服務!

沒多久,一位太太帶著年青小伙子來找達明,原來她是那位熟客的好友,她對餅店的口碑早已耳熟能詳,令她十分嚮往光顧。現今她從省外來探望在學的侄兒,並順道帶他來品嚐這裏的糕點。自此達明的餅店成為一群學生的聚腳地方,餅店不但提供美點,還提供溫情及關懷。

當服務超越金錢的交易,昇華至人際關係的建立,從利益轉化至人情,商業人性化,建立與客戶的心理契約,留下美好的回憶,這就是從工作而來更高層次的滿足和快樂,在其中享受人間有情,讓歡樂延續下去。簡樸的生活也可帶來幸福,喜樂是千金難買的。

以工作來榮耀神

上班一族週而復始的每天工作,只顧機械化地重複工序。若帶著召命去工作,定能跨越工作的乏味,找到個中的意義和價值。

毅仁在科技公司工作,正值科技一日千里,市場競爭熾熱、爭分奪秒,工作的步伐急促、壓力沈重。他學習以跳脱工作困難的心態,時刻以召命去自我激勵和鞭策,積極尋索解決難題的方案。「認識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10)當竭力追求智慧和聰明,他主動和同事有商有量,助人為快樂之本,更主動提供適時的幫助,為大家打氣,彼此建立夥伴的關係,諦造成績,皆大歡喜。

信徒都明白要肩負大使命,在職場上領人歸主,那是無比的喜樂。要傳福音,自己必須先在工作上有好見證,寬人律己,樹立誠信能幹的榜樣。在職場的不信世界裏,把抽象的信仰實體化,有血有肉的活現在他們當中。毅仁在職份盡責和努力,他的上司和同事都看在眼內,他們甚有興趣觀看信徒在挑戰中的表現;基督徒潛而默化地身傳,是遠比口傳更有效的。

「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喫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五19)工作帶來報酬,滿足生活所需。人在職場,發揮恩賜,心志成長,工作活潑起勁。這些有形和無形的資產,都是上帝所賞賜的。

職場給予我們機會,學習從事理進深到情理的層面,敏鋭地感受到別人的好處。「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工作的範圍從交易擴展至服務;服務人,觸動人的生命,祝福每天在職場遇上的人,榮神益人,工作再不是責任而是使命。喜樂是雙向性的,不單自己獲益得到喜樂,同時也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使他們得到同等的造就,為他們帶來難以置信的喜

樂。

聖經的教訓並非口號或教條,而是可實踐的;愛鄰舍、愛人如己是基督教信仰的表達。在職場上信徒現身說法,幫助更多的人進而認識創造主的奇妙,以及上帝救恩的偉大,真是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