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就是生活的態度﹐待人處事的參考點。之前數篇曾討論到在面對衝突時﹐以「正能量」角度去看待﹐回應的方式便有所不同。當對方不斷指責批評﹐若果同樣是以嚴詞反駁﹐只會令衝突升級;相反﹐若是以冷靜引退﹐更能令彼此把情緒冷卻﹐不致進一步惡化﹐也給予空間大家去思考。同樣﹐在個人遇上連番逆境﹐可以會情緒化地發洩﹐衝動地發脾氣﹐但可能會引發更多惡果﹐使「禍不單行」成為事實。今期﹐筆者嘗試討論香港近來的社會矛盾處境﹐探討如何可以用「正能量」的角度去看。
首先要重申「正能量」是何所指。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的特徵﹐是對自己有信心﹐對別人多欣賞﹐對生活多樂觀。他們知道生活本來就是悲喜交集﹐人生道路有高低難易﹐有順流逆流﹐所以會坦然面對順境困境。當快樂來臨時﹐會盡情享受;當煩擾來襲時﹐就理性解決。他們相信事情可以改變的﹐會盡力去學去處理。當確實無法改變問題時﹐就坦然接受那不能改變的(可以是環境﹐是某人的性格﹐與某人的關係﹐甚至是自己!)這是筆者在去年12月本欄文章中所表達的含意。
回看香港處境﹐就著「反送中條例」中﹐在 6.9 有百萬人遊行﹐當中充滿和平﹐有秩序;在6.16更有二百萬人遊行﹐也是和平﹐在尾聲時有些衝突。期間在 6.12 發生部分警民衝突﹐互有受傷。在這 6 月間﹐教會界包括個別神學院教授或是教會聯會﹐紛紛站出來﹐在報刊上表示立場﹐也有到現場作調解的﹐也有在現場祈禱、唱聖詩的。教會站到街中﹐比以往都多而明顯。
筆者的朋友群當中﹐處於雙方陣營都有。彼此在批評中﹐看到現象是越罵越過界﹐很快便把論點無限上綱﹐造成「非友即敵」﹐「非支持﹐就反對」﹐置人於牆角﹐逼人表態。甚至乎在朋友閒談中某人說出「佢哋太離譜啦」﹐在未知前文背景下旁邊友人便立即插嘴大聲表示「你哋講邊個離譜?」氣氛突然緊張﹐大家都擔心原本閒聊的氣氛充滿火藥味!
在社交媒體如 facebook、whatsapp、wechat 中﹐更是各有所屬立場。原本是同學組、行山組、音樂組等等﹐都收到很多各自表述立場的轉載文章及短片。當中也看一個現象﹐當那群組有位「大哥」先出聲表示立場﹐其他原本沒有什麼意見的也很快回應附和﹐形成那群組的大勢﹐於是乎持有不同意見的便不敢出聲!原本是友好同學或有良好關係的﹐因今次的事件令到友誼蒙上陰影﹐甚至被人unfriend﹐或是因不想發生衝突而退出群組。
面對重大社會矛盾﹐生活在當中的是受到嚴重衝擊﹐最主要是當朋友問到自己如何看法時﹐不知怎去表達﹐既可表示自己觀點﹐又不想因為可能與對方不一樣而起衝突甚至失去朋友!因為﹐我們都內心都不想因此而失去一位朋友﹐一段關係。
筆者認為﹐以「正能量」角度去看﹐就是客觀、和平、積極、正面看事情。在社會矛盾中﹐可以求同存異的﹐盡量避免破壞良好友誼。倘若对方咄咄逼人﹐為免造成傷痕太大﹐也可表示因意見不同﹐暫時退出。說話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此外﹐亦可以從不同角度與大家討論﹐強調是理性討論﹐理智為尚﹐也講理由的討論﹐例如此條例的重點是甚麼?最受爭議的是甚麼?市民懼怕的是甚麼?這些懼怕有基礎嗎?鼓勵大家避開太情緒化的爭執﹐不必要求对「未能同意的意見」表態。不時要提出:意見可以不同﹐不要傷及友誼。
同時﹐可以提出建議﹐嘗試点出彼此的共同点(common point﹐common ground)﹐例如「大家都想香港好﹐熱愛香港﹐只是有不同角度」。又可以引述其他團體的意見﹐請他們回應﹐如大律師公會的立場声明﹐探討專家們的意見有没有可接受的理據?
亦可以探討從普遍市民懼怕此修例的背後原因﹐是對中國大陸的法治制度沒有信心﹐怕修改後大陸官方可以隨時隨地來香港拘捕港人(甚至是在香港的外國人士)返回中國受審。在現時社會氣候這樣欠缺彼此信任情況下﹐是否可以稍為延後﹐叫社會民生可以稍為休養生息?
對於身體已經遭遇傷害﹐不論是警方或市民﹐都宜冷靜下來﹐先處理治療康復。在身體受到暴力對待而受傷﹐情緒會更易激化﹐產生仇恨之心﹐形成恶性循環﹐這是一個雙輸局面。最後﹐誰會得益呢?筆者引述曾經受到暴力襲擊的前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先生文章裡的一句話:「不要讓仇恨滋長」(2014 年 12 月 2 日明報)
還記得公民抗命的三位巨人﹐甘地、曼德拉和馬丁路德金嗎?甘地面對印度國民為宗教撕裂﹐互相仇殺﹐他以絕食至垂死來呼喚國民放下仇恨。曼德拉被白人政權打壓﹐坐了 27 年的監牢﹐但他選擇與當權者和解﹐以絕不報復的承諾來為南非贏得種族和平。馬丁路德金堅持非暴力抗爭﹐最後死於暴力襲擊﹐成就了下一代美國黑人與白人孩子平起平坐的夢想。如果他們容讓仇恨滋長﹐選擇以暴易暴﹐世界將會怎樣?如果香港各方都抱持「有仇報仇」的心態﹐香港將會變成甚麼樣子?
最後容我引述﹐在曼德拉在大選勝出擔任總統時﹐記者問:如何在激流險壑、風雲變幻的政治鬥爭中﹐保持一顆博大、寬容的心?曼德拉意味深長地看了記者一眼﹐以自己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回答了她。他說:
「當我走出囚室、邁向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聖經教訓我們:「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路加福音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