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職場
人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職場,人最具生產力的時候就是在 20 至 60 歲最精壯的四十年,差不多是每個人必要經過的階段。
一般人看做工是成年人當然的責任,成長獨立,自食其力,是天經地義的事。「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進入職場就好比做交易,把自己的體力、精力、腦力去交換工資,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工作,就只是為了餬口嗎?
反客為主的動機
某公司的業務是季節性的,每年有數個月比較清閒,到了旺季因要趕貨,就忙得要命。僱主要平衡支出,旺季也沒有增聘人手。上司職責所在,自然要施加壓力,更使用不近人情的手段,意圖迫使生產能趕及死線。
德明在車間工作,本着做工是為了餬口的宗旨,只管盡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其他一概不理。當一眾同事工作情緒低落,與管理層常常頂撞,更孕育集體跳槽的趨勢,他自知早晚必受牽連而身受其害,不能置自己的利益於道外。
他在思量,為生計,他不抗拒轉工。但是「東家不打,打西家」,萬一「西家」更難相處、僱主和上司更不近人情,自己的景況不是更艱難嗎?
德明主動去遊說同事用較理性的態度去作判斷。在淡季僱主沒有和員工斤斤計較,其實他可以因工作量不足而裁員。在旺季僱員為何又要斤斤計較?積極的解決對恃,可改善流程,改進操作的效率,加入器材去增加生產力。這需要大家合作,上司的視野未必能洞察操作的問題,多要藉僱員現身說法,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案,以致皆大歡喜。
僱員和僱主所面對的難處往往是對立的,但是不斷抗爭最後結果會是兩敗俱傷。唯有願意和衷共濟才能開闢新境界。德明作橋樑,使雙方向前多走一步,公司繼續生存,員工得到保障,大家的合作關係進深一步。
德明做超越份內的責任,為公司、為同事做了好事。他在出糧時倍感自豪!
工作有回報
工作是人一生的重大投資,付上了心血和汗水、青春和拼鬥。人理應珍惜每一段精彩的時刻,要回味得來不易的經驗,須尋求金錢以外的回報,務求使這人生不枉過。
職場多姿多彩,光怪陸離。有人愛上職場,成了工作狂;有人討厭職場,與别人如水火不容。一般人看職場只不過是賺取餬口的地方,聚焦在物質的回報,以勞力、知識或技能去換取生計,養活自己和家人。在這方面,基督徒還多了一個責任,就是藉金錢奉獻,支持教會、推動福音事工。
物質以外,還有靈性,工作是神的計劃,透過工作我們可以服侍神、服務人、事奉教會,這是屬靈的回報。工作使人成長,發揮個人的恩賜和才幹,這正是個人的回報。
逆文化而上
固有觀念和傳統文化,足以左右我們的思想;中國人的工作觀是刻苦耐勞,盡忠職守,逆來順受,這些本是美德,在今天的社會大環境下卻成為上班族的壓力。服權、聽命、遵從,本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境,在高舉個人主義的氣候裏,優良傳統被扭曲,推理成為非邏輯、非理性的原則,形成僱主僱員的衝突,沒完沒了。上班的活動不在工作,轉移去了搞辦公室政治;生存的唯一目的是保著自己的職位。如此形勢,做成消極的工作態度,對上班厭倦,在職場沒精打采。
神對每一個人的工作都有召命,這呼召校正工作的性質和方向,更新對工作的態度和委身,叫我們跳出消極的網羅,避開厭煩的漩渦,逆流而上。任何的職場都要靠績效去生存、去發展、去傳承,若能專注把工作做好,積極實幹,貢獻公司,便能賺取老闆的信任和同事的合作。德明的見證清楚刻劃這重點。其實個人的處事能力、做人宗旨、責任承擔、穩重思考,都決定了職業生涯的成敗。雖說人的得失,在於天時、地利、人和這些外在的因素,然而自己的內在質素才是這處境的癥結。
「做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羅四4)做工收取工資是該得、但不是無緣無故的,做工是要付代價的。做工只為餬口,本是很簡單和基要的目的,在現實的職場,這可能是一厢情願!要賺得生計也不是簡單的,若僱員連份內職責都不能達標,他爭取餬口的權利已危在旦夕;他應謙卑的檢討自己的態度和表現,急謀改進。「作僕人的,你們要懼怕戰兢,用誠實的心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好像聽從基督一般。」(弗六5)這才是在職場工作的正確態度。
基督徒的生命是豐盛的,心理的質素是健康的,應當在職場有更佳的兼容、更出眾的適應。態度,決定你的高度;心境,決定你的處境;心態,決定你的狀態。用甚麽目光看事 ,就把事情怎樣定性。「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達至修心才能找到成功的竅門。
工作是祝福
用勞力換取米糧,原是一種本份,「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創三19),人類有史以來便是如此。唯有人開始辛勤作工,才能領會工作呼召帶來的祝福。
在職場定意做得好、做得出色,真正的動力是甚麼呢?財、利、名、權都是其中的誘因,但真正的有效槓杆卻在於自己信仰的堅持,生命的力量確能四両撥千斤,把工作轉化成為有吸引力、有積極性、有成就感的任務。辛勞賺取信譽、名聲、尊嚴、信任是無價的,看這些努力為長遠的投資,必定帶來金錢以外的收穫。
工作,不只是為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