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18 年一項科學界的報導,世界每年約有八千萬人出生,五千萬人死亡。生命,悄悄的來,悄悄的去,不留下一片雲彩。「人生如朝露,被驕陽蒸發;又如雲霧被風吹散。轉瞬間,消逝於飄渺間。」不論男女,老少、善惡,富貧、智愚,一出生就上了「死亡號」列車,開往終點。死亡這不速之客似遠又近,擦身而過、張牙舞爪。死亡可以摧毀人,但思念死亡卻能拯救人。Death destroys a man ,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
死亡的威勢:當人不願意直接提死,會代以:仙遊、千古、逝世、辭世、過身、上路和早登極樂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唐朝崔顥「登黃鶴樓」)詩人憶念死去的故人,如黃鶴飛去不再返。死亡摧毀生命,剝奪生命,終結人生。死亡使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瞬間化作虛無,使人歸於終極孤寂。死亡是每個人的宿命。死亡的震撼性,乃在於我終有一天會死。死亡一旦臨到,不能逆轉,不可挽回。只要有死亡的存在,生命就不可能有真正圓滿的幸福。
死亡進行式:死亡一直威脅著生命。活著的人的吃喝、勞碌、謀算,以至發明,都是在維持生命,保護生命,避免死亡或延遲死亡。生命歷程中我們也常經歷到死亡,那就是絕望。當指望流逝,勞苦徒然,機會不再,抱憾終身時,就教人面對虛無。哀莫大於心死,當人失去活著的意義、動力和希望,他就活得像死了一樣。這就如自暴自棄、醉生夢死,放蕩形骸,遊手好閒,怨懟怠惰...。死亡早在這些人身上發動,奪走了他們存在的非凡意義和突破現狀的動能。
思念死亡有益:死亡成為一個框架,特顯生命的可貴。「死亡」遍滿了聖經,「死」出現了超過一千次,比較愛和信還要多。聖經從不避諱死亡,總要教人知死、念死。其中的傳道書勸人出席喪禮,思念死亡,就能得著智慧。我們成了懷緬者和期待者。當懷念芳容舊事和哀悼逝者的生平和貢獻,他就留在我們的記憶裏,成為不朽。我們也期待在新的國度裏的重遇。
珍重生命可貴:活著是「不必然」的。生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從創造主所賜。豈容輕忽和胡亂揮霍。若果有人向來不思想死亡,不為死亡預備,這不是大無畏,不是沒所謂,而是大無知,大愚昧。這是對創造主和生命本身的大不敬。現代人存在的天平嚴重地傾斜於生而忽略於死。死亡的現實喚起我們對生命的尊敬和熱情。不只是個人的生命,也關注到別人的生命,更聽到世界上生命的吶喊。
「生,珍貴非常;死,沉重異常。」讓死亡喚醒生命。「願逝者有不朽的名,願生者有不朽的愛。」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2)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