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經真理的重尋(75)

 

息息相關(哥林多前書第十二章)

《哥林多前書》第十二至十四章,一氣呵成的論到恩賜:由於在哥林多教會中,有人誇耀說方言的恩賜,保羅在第十四章答覆方言這問題之前,先在第十二章全面談及「恩賜」:(1) 恩賜的源頭(1-11節);(2) 恩賜的配搭(12-27節);(3) 恩賜的類別(28節)。哥林多教會信徒誇耀自己的恩賜,輕看別人,又分門別類,保羅提醒他們要互相倚賴(16-19)﹐彼此尊重(22-24節),互相照顧(25節),肢體是息息相關的:「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26, 27節),這也正是對今日的教會和信徒說的。

愛的詩歌(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

《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是耳熟能詳的「愛的詩歌」﹐它說出(一) 愛的價值(1-3節)是:(1) 勝過超自然現象的範圍(1節);(2) 勝過屬靈的能力範圍(2節);(3) 勝過物質上賙濟的範圍(3節)。(二) 愛的本質(4-7節)是:(1) 正面的:兩個「是」——是忍耐、是寬容;(2) 反面的:八個「不」——不嫉妒、不驕傲、不自高自大、不作不合宜的事、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易怒、不猜疑計較、不包容罪惡;(3) 四個「凡事」:凡事在真理中容忍、凡事不對人猜疑、凡事不快快對人失望(要盡力幫扶失敗者)、凡事堅忍不喪志。(三) 愛的無限(8-13節)是:「愛是永不止息」﹐這是牧者經常喜歡送給新婚夫婦的金句。

當造就人(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

(續昨)在愛、信、望中,最大的是愛﹐原因是:(1) 若沒有愛,信心就不完全,只不過是意義上的承認,沒有動力服事上帝、服事人;若沒有愛,盼望就只是知識,在愛中盼望才可以達到最高目的;(2) 在上帝來看:上帝本身是信的對象、也是人盼望的對象,然而上帝本身是愛;(3) 在人來說:信和望都是暫時的,當見主面時已成事實,不再需要,但愛卻永遠存在。保羅論到「人人都必須追求的恩賜」——「愛」——之後,對於其他屬靈恩賜,也要「切慕」和「欣賞」(羨慕)(1節),但不一定要追求(例如說方言),而我們期望得著屬靈恩賜的原因有二:一是「多造就教會」(12節)﹐二是「凡事都當造就人」(26節)。

全備福音(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是《新約》中最偉大,也是最難懂的一章,內容從主的死、復活、顯現,說到信徒的復活和盼望。有關主的復活,保羅論到:(一) 主復活的確據(1-11節):(1) 主復活是福音的要素(1-4節);(2) 主復活的證據(5-8節上);(3) 主復活與保羅的關係(8節下-11節)。(二) 主復活的重要(12-19節)。有關信徒的復活,保羅提到:(1) 信徒復活的憑據(20-22節);(2) 信徒復活的盼望(23, 24節);(3) 信徒復活的例證(29-35節上);(4) 信徒復活的身體(35節下-54節);(5) 信徒向死的誇勝(55-57節)。今日經文中,我們當熟記57、58節,作為跟隨主、服事主的激勵。

最後勸勉(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

在《哥林多前書》最後一章的結語中,保羅論到教會捐款互相幫助的原則(1-4節)是:(1) 各教會採取同一的方法;(2) 每個人各自都需要捐獻;(3) 要定期去做;(4) 要按照比例捐獻;(5) 要有計劃地去做;(6) 要做得光明磊落。在教會中,金錢的處理必須謹慎,以上原則,可參考「你們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凡你們所作的,都要憑愛心而作」(13節)。這是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最後的勸勉。哥林多教會被稱為問題多多的教會,事實上,每一間教會,都同樣問題多多,我們當為此儆醒,在真道上站穩腳步,在屬靈上,作大丈夫不作小孩子,凡事憑愛主愛人的心去作。

經歷苦難(哥林多後書第一章)

保羅給哥林多教會寫《哥林多前書》的目的,主要在於解答並指導信徒有關教會生活及秩序問題,而寫這《哥林多後書》則特別提到保羅為自己及同工的辯解,說明傳道人的人生觀和生活行事原則。一開始保羅回憶且為自己經歷苦難後所得的益處而頌讚(3-11節),繼續是向教會一長篇的自我表白(12節至六章10節):(1) 為自己的動機辯明(12-14節),「我也盼望你們到底還是要認識,正如你們已經有幾分認識我們」(13, 14節),這是保羅「牧會與宣教並駕齊驅」的難處,要信徒憑他所寫的信「更認識祂」;(2) 為自己的行為辯白(15節至二章17節);(3) 為自己的職份辯明(3:1-6:10)。

基督香氣(哥林多後書第二章)

事實上,保羅在未給哥林多教會寫《哥林多後書》之前,曾給他們一封嚴厲的信、痛苦的信(9節),乃是因為格外疼愛他們,並非責難他們,這正是牧者的心懷。他又借用了當日羅馬軍隊凱旋歸來的情況(14-16節):他們是將軍帶領於前,俘虜跟著,官兵殿後,迎接的群眾都燒香,「死的香氣」(16節上)——俘虜聞到香氣,意味著快將被處死,借此指未信的人;「活的香氣」(16節下)——勝利歸來要得獎賞的官兵,借此指信了主的人。「感謝上帝,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14節)我活在世上,經常發出基督馨香之氣(美好的見證),無論對那些信的或是硬心不信的,都已盡了責任。

牧者職事(哥林多後書第三章)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三章說明牧者的職事:(1) 乃非自薦的職事(1-3節),傳道人服事主,不是人的舉薦,也不是自我舉薦;保羅將哥林多教會比作基督寫的信,他只是抄寫人,而這信是用信徒得贖的生命和新樣式的生活寫成,用墨寫的會褪色,也可以抹去,但是人從上帝所得到的生命是永遠且完美無瑕的。(2) 乃稱義(新約)的職事(4-18節),目的叫人活(6節下),使人得自由(17節)。「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律法對罪人所宣佈的刑罰和死亡,只有回歸轉向主基督才能脫離,並可從祂那裡得到新的、自由的生命,這生命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要如此,必須每天與主面對面相交。

牧者生活(哥林多後書第四章)

至於傳道人的生活,乃是:(1) 忠心盡責(1-6節)——上帝已將光照亮我們的心,我們要將光照出去,使人認識上帝的榮光。(2) 顯明福音的能力(7-12節)——在屬靈上說,傳道人為主的緣故常置於死地,卻因此使信徒得著生命。(3) 憑信說話傳道(13-18節)——「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上帝」(15節)。何況,舊人(外體outward man)雖然敗壞,而新造的人(內體inward man)卻日日新。意即:傳道人的生活,因外體受磨煉,內心卻天天更新;外體的毀壞,不影響內裡的心志(16節)。(17節)是信徒對苦難應有的認識和態度,這樣就能排除萬難為主傳福音。

傳道人生(哥林多後書第五章)

《哥林多後書》第五章,論及傳道人的人生觀(1) 為主而活的盼望(1-5節)——此處「帳棚」指血肉之軀,「房屋」指永生之體。從舊約背景來看:信心之父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離本鄉後,一直都過著帳棚生活,以等候承受應許之地迦南為業。(2) 為主而活的人生觀(6-13節)——保羅熱心傳道,為主大發熱心,在人看以他為癲狂(徒26:24,主耶穌也曾如此,參可3:21),但他聲明:「我們若果癲狂,是為上帝;若果謹守,是為你們(信徒)(13節)。」(3) 為主而活的動力(14-17節)——主愛的激勵(14, 15節)及成為新造的人(16, 17節)。(4) 為主而活的使命(18-21節)——將上帝與人和好的道理傳揚。

職分本質(哥林多後書第六章)

《哥林多後書》第六章,論及(1) 傳道人的見証(1-7節)——「我們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礙,免得這職分被人毀謗」(3節)。教會中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的,牧者處於屬靈領導之位,帶領信徒不去妨礙聖工的推動。(2) 傳道職份的本質(8-10節)——這職分是不易被人了解的:「榮耀?羞辱?惡名?美名?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是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似乎是憂愁的,卻是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因此,最清楚牧者這職分的,是選召他的主耶穌和死在這職分中的傳道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