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真理報福音廣傳,傳道心恩典常存」﹐祝福真理報廿五週年紀念!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我們有一天都要走到肉体生命的盡頭﹐我們有一天都會從強壯、健康、主動、能幹......,變成完全依賴家人或朋友。我們是否都曾想過在我們離世後,那些我們所愛的人會想念我們嗎?當他們想到我們時,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感受呢?是溫暖?是感恩?還是......?或問我們是否仍能活在他們的內心中,成為他們的心靈守護者?即仍持續在他們的生命裡結出喜樂、盼望、勇氣......以及信心的果子?
廿世紀的靈修大師盧雲說:「我們必須從『行動』移向『受難』,從掌控移向倚靠,從積極主動移向被動等候,從活著移向死亡。」我們從四福音書中看見耶穌的生命就是一場從行動到受難的移動。身為祂的門徒,我們也被呼召如此而活。但這樣的移動顯然是痛苦、無奈的,而在這樣的移動中,生命豐碩的果子將如何顯現呢?事實是:當我們的生命活在耶穌的聖靈裡,我們的生命也惟有藉著受難(受苦)才能結出果子。當我們面對死亡,再也不能做什麼或為他人付出什麼時,透過我們的軟弱,活出什麼、如何去活、能否讓親友瞥見神的恩典,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在死亡面前,真正的問題不是仍然可以做多少事,或者擁有多少財寶﹐而是當我們永遠不在親朋好友面前之時,如何還可以在他們中間繼續活出結實累累的生命?如同門徒記念耶穌所行出的美好見証一般。盧雲大師說:「這個真正的問題,是將我們的關注從『所做』(doing)轉向『所是』(being)。我們的『所做』帶來成就,『所是』卻結出果子。我們總是關切做了什麼,還可以做什麼;但是我們最可能還是因為我們之所是而被人懷念。」而我們真正之「所是」﹐就在於我們是蒙神所愛的神的孩子和彼此相愛的弟兄姐妹。
智慧之王所羅門在傳道書第一章開篇就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傳一:2)「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一:14)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也說:「這世界和世上的情慾都要消逝,惟獨那遵行神旨意的人永遠常存。」(約翰一書二:17)由此看出我們「所做」的一切成就,終將被人遺忘,江山代有新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人總是健忘的,忘記從神來的恩典﹐忘記從人來的幫助、好處。尤其當我們已離開世界,我們又有什麼可能被人們記得或談論的呢?
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列舉了舊約中諸多信心的偉人: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摩西等等,他們都因著信,遵行神旨,克服萬難、或承受苦難,為歷世歷代做了信心的榜樣,也做了生命所是的榜樣。「所以,我們既有這麼多的見證人,像雲彩圍繞著我們,就應該脫下各樣的拖累和容易纏住我們的罪,以堅忍的心奔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專一注視耶穌,就是那位信心的創造者和完成者。」(來十二:1-2a) 由此看來,人生的成敗,不在於人之所有、所做,乃在於人之所是;而人之所是乃在於人與神的關係。
假使我們的生命是由聖靈—仁愛、喜樂、和平、溫柔、饒恕、勇氣、忍耐、盼望、信心的靈—來引領,這樣的生命,即使死了,也不會被人遺忘,反而會因生命影響生命,持續在他人的生命裡結出果子。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 年紀愈大,身邊就有愈多的人離世而去,叫我們想念他們。想念他們的什麼呢?豈不是想念與他們相處時,從他們身上流露出的良善與愛嗎?
親愛的弟兄姐妹,當我們有一天漸漸從活著往死亡在移動時,你最關注的是什麼呢?你最想讓你所愛的親友記得你、懷念你些什麼呢?是你現今「所做」所能產生的價值?是你現在的眾多「所有」?亦或是你現今與神連結、有愛的生命之「所是」呢?求神賜下屬天的智慧,讓我們儘早得生命,而且得更豐盛的生命,無論是生、是死,都能透過我們祝福到身邊的人!
親愛的天父:
感謝讚美您的慈愛和恩典!您賜下您的獨生愛子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滿有恩典和真理。讓我們可以藉著信祂而有永生:也讓我們可以效法祂柔和謙卑的榜樣,生命結出屬靈的果子。求主幫助我更多地認識您、愛您,並靠著聖靈的力量來遵行您的誡命,使我如今活著,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保守我,無論是生、是死,都是屬主的人!我這樣感恩祈求禱告是奉耶稣基督的聖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