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求效率、速度與成就的世代裡,憐憫與恩慈最先被犧牲和淘汰。靈修大師盧雲(Henri J. M. Nouwen)所寫的《慈心憐憫──在卑微與逼迫中發現上帝》(Compassion—A Reflection on the Christian Life)一書,有如當頭棒喝,讓人忽然醒覺:憐憫到底為何物?作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面對耶穌的吩咐:「你們要慈悲(或譯憐憫),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是否真能由衷踐行?
在聖經四福音裡,讀到耶穌的一生事蹟,最觸動我的,就是耶穌看見許多人活在傷痛重壓之下,又或貧病交迫,便動了憐憫的心腸。這般的記載,總共有十二次之多。
耶穌發動憐憫之情的描述,在四福音之中隨處可見:耶穌看見群眾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就從心底憐憫他們。耶穌看見瞎眼的、癱瘓的、耳聾的,從各處被帶到祂面前,祂打從心底顫動不己,對他們的苦楚感同身受。耶穌看見數以千計的人跟了祂幾天,又累又餓,於是對門徒說:「我憐憫這眾人」。兩個瞎子求耶穌醫治,祂就憐憫他們。還有一個跪在祂面前的大痲瘋患者,和兒子剛死去的拿因寡婦,他們的處境都深深地打動了耶穌,以完全的人性去感受一切人間疾苦。
耶穌的憐憫,從希臘文的字根看來,是出自肺腑,就是最隱密、最強烈的感情所在,顯示祂的深度和強度,相較之下,我們偶而牽動的些微同情或是轉眼即逝的憐惜,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屬天的憐憫如此強烈,不但驅使耶穌去撫摸醫治病患、餵飽飢餓的群眾,更安慰心靈憂傷的人、釋放生活在重重束縛之下的百姓,並為絕望的人帶來曙光。
倘若醫治背後,不是出於憐憫,會是怎麼一回事?一個重見光明、手腳活動自如、能聽能說、身體恢復健康的人,然而心靈仍然活在黑暗苦毒之中,這樣的醫治算不上是真正的醫治。耶穌基督的憐憫卻給人無限生機,祂全然參與人世間的掙扎,徹底改變人的生命,並給予純真的喜樂和永恆的盼望。
事實上,每當聽聞朋友不幸的遭遇,或是災難的發生,也會牽動我們憐恤的情懷,呼籲祈禱、提供金錢或實際的支援。甚至我們也會參與一些定期的扶貧活動。然而憐憫的美德並非是一年幾次的施予和付出,而是轉化成一種習慣、一種生活、一種信仰。
憐憫蘊含著一股向下移動的引力。耶穌甘願從高處走到傷心貧困的人面前,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一同承受恐懼、疑惑和憂慮。這種特質令人不安,我們總是念及自己,期望向上移動的趨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素、更豐厚的薪酬、更尊貴的地位。只有在閒時餘力的時候,才實踐耶穌要我們憐憫眾人的命令。
耶穌到世間來,是要表彰上帝對人的憐憫和關懷。祂進入人群之中,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分享他們的喜樂、分擔他們的痛苦、扶助安慰、分憂解困、與他們一起共渡時艱。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就明白祂並非一位遙不可及的上帝,或是令人恐懼與避忌的上帝,祂乃是一位會被人間疾苦打動、滿有憐憫的上帝。
在這個苦難瀕盈的世界中,許多人高呼:上帝在那裡?是否單單在基督徒聚會的場所內,或是在美輪美奐的教堂裡才能找到上帝的蹤影?盧雲在此書中認為:當基督的門徒甘心情願地與世界上卑微、受困迫的人同行,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他們,就可以使得世人知道:上帝不僅與基督徒同在,祂也與這個破碎流離的世界同在。只要基督徒活出滿有憐憫的生命,藉此便能彰顯上帝對世界的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