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祈禱?(路加福音第十一章1至28節)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祂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1節)。事實上,有不少信徒都向牧者發出「如何祈禱?」的問題。這篇與(太 6:9-13)相同的公禱文,正是主耶穌給我們禱告的示範,教導我們:(1)上帝是一切信祂的人的父親(「我們在天上的父」,2節)。(2)禱告以敬拜作開始(「願人都尊您的名為聖」)。(3)禱告要先求祂公義的國和祂的旨意,而非先求達到我們的心願。(4)我們生活上的供應是從禱告而來(3節),今日豐衣足食並非理所當然。(5)禱告必需承認自己的虧欠,也藉此清除對所有人的計較。那麼,試探必對我們起不了作用,那惡者(撒但)對我們也必束手無策。
更大神蹟(路加福音第十一章29至54節)
「當眾人聚集的時候,耶穌開講說:『這世代是一個邪惡的世代:他們求看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29節)。跟著,祂舉出猶太人家喻戶曉的兩大神蹟:一個是記載在舊約《約拿書》,上帝差派約拿往當日自高自大,而且罪惡滿盈的尼尼微城傳福音,全城自君王以下竟然立即悔改的神蹟。」另一個是「示巴女王聽見所羅門因耶和華之名所得的名聲,就來要用難解的話試問所羅門」(王上 10:1)的神蹟。前者顯示尼尼微城的人知罪悔改﹔後者表明示巴女王願意尋求耶和華的大能。但現今這世代(主耶穌在世上時,包括我們的今時今日),面對「有一人比約拿更大」的救恩竟無動於衷。「一人」(pleion)是指聖靈在主耶穌身上所完成的事工,才是神蹟。
萬人空巷(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至34節)
「這時,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耶穌開講,先對門徒說:......」(1節),我們或許只留意到主耶穌行「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神蹟之時,那超過五千人聚集的大場面﹔事實上,當日萬人空巷前來聽祂開講的人,或許也會是司空見慣的情景。在向萬人傳講之前,祂先對門徒說:不可效法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1節),「酵」是指他們的「教訓」﹔要勇敢地承認基督和自己作基督徒的身份(2-12節),因為:(1) 縱使當今操生殺之權者,只能殺身體不能殺靈魂。(2) 上帝保守我們不損分毫(一根毫毛)。(3) 在人面前認基督的,祂在上帝面前也必認這人。(4) 在官府面前,聖靈在適當的時刻必教導我們適切地表達出我們基督徒的身份。
預備主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35至59節)
「你們腰裡要束上帶,燈也要點著......」(35節),這段經文中,主耶穌講述祂再來時,我們當留意的事。祂要求門徒儆醒預備,那時要按各人的是否忠心而施賞或罰,「腰束上帶」(隨時預備)﹐使我們想起以色列民 眾決定離開埃及時的圖畫,而「燈要點著」﹐也讓我們聯想到那守候新郎的十個童女。「我有當受的洗,還沒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50節)這「洗」是指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同時,主耶穌清楚的告訴我們:當一個人決定接受基督,不可避免地與未信者的人生觀有所不同,這種突如其來的影響會深入家庭中(51-53節)。然而明知公義的審判不可避免,應在審判之前盡力與上帝和好(58節)﹐免受永刑(59節)。
呼召悔改(路加福音第十三章)
「正當那時,有人將彼拉多使加利人的血攙雜在他們祭物中的事,告訴耶穌」(1節),當日羅馬總督彼拉多,因害怕加利利暴動,曾經在他們獻祭之時殺了一些猶太人,這些人的血攙在祭物中,這是彼拉多處理猶太人問題的手法之一,在《新約》只在這裏提及此事。主耶穌對當日發生的新聞作出評論,祂把世事提到屬靈的層次,祂提醒我們:要解決今天世界上的種種問題,必須先對付人的罪,因為人有了罪必定滅亡,死於彼拉多刀下或死於西羅亞塌樓(4節,較早前的新聞),同樣沒有分別,人若不悔改都難逃永死,正如不結果子(悔改的果子)的樹終必被砍下(7節)。當有災難發生時,更要切切提醒世人必須悔改歸向上帝。
計算花費(路加福音第十四章)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26節),主耶穌告訴了我們,作祂門徒的基本條件是將自己的一切,甚至自己的性命都完完全全獻在祂的面前,目的是要我們能擺脫世界的覊絆去跟從祂(參路 9:57-62),「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27節),背十字架跟從祂,乃是將生命的主權交給主耶穌,處事待人,不再剛愎自用。所以,在未決定跟從祂之前,要像要蓋一座樓房,先計算花費,免得失了預算,成了爛尾樓花,被人笑話﹔也要像一個王出兵去面敵,要先計算兵力,若力有不逮,不如先求和,不戰也罷!
悔改比喻(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路加喜歡記錄一些「對比性的教導」,例如一隻失去的羊與九十九隻羊的對比(4-7節)﹔失去的一塊錢與九塊錢的對比(8-10節)﹔浪子與大兒子的對比(11-32節)。由於法利賽人和文士,自以為敬虔,對主耶穌接待稅吏和罪人的舉動大惑不解,所以主耶穌用了這三個對比性的比喻教訓他們,目的在說明悔改的重要(7、10節)。「悔改」是對上帝懊悔自己所犯的罪(21節)。義人可指有資格進入上帝國的人﹐更可能是針對法利賽人和文士自以為義(27-32節)的心態。日夜望小兒子回家的慈父(20節),對自以為義的大兒子的提醒和對小兒子的接納,正是主耶穌給我們「不要將人分等級」的重要課題。
不義管家(路加福音第十六章1至18節)
「主人就誇獎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因為今世之子,在世事之上,較比光明之子,更加聰明」(8節)。主耶穌說這不義的管家「作事聰明」,並非稱許他的欺詐,而是說他在很急迫的情況下表現的機智﹔要是今世之子(世人)都懂得把握時機,動動腦筋,為自己的安全爭取保障,光明之子(信徒)豈不更應當善用才智,來努力爭取屬天的獎賞嗎?另方面,「......從此上帝國的福音傳開了,人人努力要進去」(16節),天國是靠主耶穌的救恩才可以進去,並非靠自己的努來。這句話的意思是:信主的人對進入天國盼望已久,現在有了機會,就要努力進去。但願我們的一生,都保持努力進入上帝國的心志和熱忱。
必須悔改(路加福音第十六章19至31節)
「有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又有一個討飯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的門口」(19, 20節)。主耶穌在這裡並非說比喻,而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在兩個主角相處中,財主並沒有虐待甚至趕走那乞丐,他的罪,在於他從來沒有注意對方的存在,只將對方的痛苦和饑餓,看成最自然不過的事而不加以援手,拉撒路(名意:上帝是我們的幫助)卻是一個在艱苦人生中倚靠上帝的人。財主的奢華宴樂生活也沒有給財主想及天國的事的空間。當然,他期望還在世的五個弟兄歸主也是不可能的事。假如那些人只為今生勞碌、奢華宴樂,對苦難袖手旁觀,並且沒有想及天國的事,理應從其中得到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