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
當我們溝通時,很容易有很多誤會,原因是我們的聆聽出現問題。美國著名暢銷書《與成功有約:7個高效能習慣》的作者 Stephen Covey* 在其書中指出大部分人在溝通時,並不是為了理解對方,而只是為了回應。例如:有同事遲到,我們的反應會是「你又遲到」「你昨晚又去哪裡玩?」「你個仔又纏住你?我都話你不要這樣寵他」...其實,同事遲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拉肚子或是交通擠塞導致,而我們卻沒有好好地聽。
聆聽的問題是有五個層次:
1. Ignoring 完全忽略所有的訊息;
2. Pretending 並沒有真的在聽;
3. Selective Listening 只接收到自己想聽的訊息;
4. Attentive Listening 專注在所聽到的文字,只接收到文字部份的訊息。
5. Empathic Listening 以試圖理解對方的心態在聆聽,理解對方的觀點、paradigm、背景知識及感受,從對方的角度看事物。
但是少有人願意或懂得用同理心去聆聽對方。Stephen Covey 鼓勵先評估、理解對方、了解真實的情況(診斷)之後,再做決定(給處方)。這種方法相對於不聆聽更勝一籌,起碼是願意溝通的第一步。可是,我們都是普通一個屬肉體的人,沒法全面掌握事實、很難用客觀的眼光去評論事情,加上智慧有限沒法參透萬事。
《聖經》教導信徒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常有人說:「神造人有兩隻耳朵,一個口,就是要聽比講兩倍」。「快快地聽」是讓自己安靜,有句諺語「Silence is a powerful weapon when negotiating」(安靜是最有效的磋商武器)。為什麼要先聆聽?
(1) 愛的表現
Paul Tillich 曾經說過「愛的首要職責就是聆聽。」(The first duty of love is to listen)聆聽是一種愛的表現,聆聽者要首先將自己放下來,透過聆聽將別人的生命引進他們的心坎裡。沒有專心聆聽就好像將別人拒諸於門外一樣。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也曾經說過「差的聆聽是一種拒絕,好的聆聽是一種擁抱,差的聆聽令到別人渺小,好的聆聽令到他們覺得存在和重要。」(Poor listening rejects, good listening embraces. Poor listening diminishes the other person, while good listening invites them to exist, and to matter.) 遇上對方在哀傷時,拍對方的肩膀或一個擁抱比起說千言萬語來得更窩心。
(2) 神介入
當安靜時,基督徒會細心聆聽聖靈的微聲,聖靈會賜人有分辨的能力、智慧的言語、知識的言語和當說的話;在《詩篇》46:10也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當信徒將說話回應的主權交給主的時候,所說的話就會充滿神的慈愛、憐憫、公義與智慧,也能識破那惡者的詭計。記得有一次有位女士說自己多麼的厲害能賺多少錢,神告訴筆者她是在撒謊,不要相信她,結果,她原來是在破產的邊緣,她想騙財,以致日後不用償還。
當我們要說話時,要小心勒住自己的舌頭,雅各指出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我,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在《聖經》中教導信徒說話時要注意的地方:
(1) 合宜的說話
箴言說:「一句話說得合時,就像金蘋果落在銀網子裏。」這比喻說明,選擇對的時機說話很重要。金蘋果本身就很好看,若放在雕花的銀器襯托就更加賞心悅目了。同樣地,小心選擇適當的時間開口,能使我們說出的話更能夠達到效果。在溝通時,盡量說出積極、鼓勵的說話,讓對方感覺到被接納、被肯定。因此,《箴言》12:18「有人說話不慎,好像利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能醫治人。」
(2) 清潔的心
馬太福音12:33-34(新譯本)說,「你們種好樹就結好果子,種壞樹就結壞果子;憑?果子就能認出樹來...... 因為心中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那些充塞在你心中的思緒意念,很容易就會從你口中溜出來,所以當你老在想?同樣事情,這些事不自然就成為你說話的內容。因此,信徒要常親近神,口就不能出假見證、謊話、污穢的言語。(下期再續)
* Stephen Covey 是摩門教徒,筆者絕對不認同其信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