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經真理的重尋(59)

 

要信福音(馬可福音第一章)

既然我們由三月十二日起用「四福音同步」方法讀《四福音書》,對主的一生有所認識,所以由今天起,當我們從馬可、路加、約翰的記載中,遇到漏網之魚的資料,再加以研讀。今日所讀經文,以「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好消息)的起頭」(1節)作開始,說明教會向世人傳揚的大喜信息,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作人類的救主。同時,施洗約翰是主耶穌的開路先鋒,他的工作是預備人的心接受主耶穌的救恩(大喜信息)。我們身為主的門徒,也必須在生活見証上,傳講福音,作領人信主的開路先鋒,讓別人從我們身上認識主耶穌。

論安息日(馬可福音第二章)

「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這個利未,就是寫《馬太福音》的馬太,他從當日猶太人最不齒的稅吏,搖身成為尊貴的主的門徒,乃是因為主的恩召和他的順服。凡作主僕人的,都有這種經歷。法利賽人提及禁食問題(18-22節),主耶穌知道他們的用心,就用新酒與舊皮袋作比喻,說出他們的舊皮袋(猶太人的律法主義),不願意接受新酒(主耶穌的救法)。其後,他們又以安息日的議題批評主的門徒,主耶穌告訴他們:「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27節),最重要的是:「主耶穌是安息日的主」(28節),祂是我們每一天的主。

真正親戚(馬可福音第三章)

主耶穌選召的十二個門徒中(新約中有四處列出這十二個名字,除本章外,還有太10:1-4,路6:13-16,徒1:13),「西門」改名為「彼得」,西庇太的兩個兒子雅各、約翰卻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17節)。彼得為人心直口快,多次因快人快語而闖禍:雅各、約翰也因熱心如火,未免急躁(可10:35-41,9:38,路9:49),但常常在主耶穌身邊的就是他們。主耶穌不計較我們的「臭脾氣」,只看重我們跟從祂的心志。最後,彼得、雅各、約翰都被主完全改變了。耶穌說:「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35節),因為我們與主耶穌同有一位天父,這是信主之人的福氣。

種子生長(馬可福音第四章)

經文:「種子生長」的比喻(26-29節),是《馬可福音》的獨有記載。一般人認為:種子發芽、長穗、結粒都是「出於自然」,我們也只能「黑夜睡覺,白日起來......不曉得如何這樣」(27節),上帝的國,只有祂可以賜給我們,人必須要等待。「穀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29節)。「收成」,乃引用自《約珥書》三章13節:「開鐮吧,因為莊稼熟了。踐踏吧,因為酒醡滿了,......」,乃指上帝的審判必臨到,世事的開始和終結都在上帝的計劃中——上帝的國已在主耶穌來到世上開始,當時人看不見,連門徒也不明白。我們身為上帝的兒女,憑信靠主的心,可以看見上帝已預備美麗的明天。

鬼入豬群(馬可福音第五章)

假如你留意福音書,對這個發生在格拉森的故事一定不會陌生。當時主耶穌故意問這控制人的污鬼叫甚麼名字之時,污鬼得意地聲明:「我名叫『群』,因為我們多的緣故」(9節)。這種虛張聲勢的表達給我們認識到:在主耶穌的大能中,沒有給魔鬼(污鬼)得逞的空間。當那人回復正常人的生活之時,眾人就央求耶穌離開他們的境界(17節)。可見人的內心常常在爭戰:恐怕別人騷擾他們日常的生活,騷擾他們的財富(一下子失去二千隻豬,雖然猶太人養豬是污穢的事,13節),騷擾他們的宗教。這個世界可悲的是:主耶穌已經來到,人類卻寧願依然故我,繼續自己犯罪的人生,將那位賜新生命的救主拒諸心外。

救主被拒(馬可福音第六章)

主耶穌回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路4:16),從祂屬靈的教導,家鄉的人的反應是:「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祂的是甚麼智慧?祂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但忽然間有人又用屬世的眼光加以論斷:「這不是那木匠麼?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麼?他妹妹們不是在我們這裡麼?」他們就厭棄祂。這正告訴我們,縱使我們身在上帝的家(教會)中,若瀰漫著屬世的氣氛,分享上帝的話(講道)是艱難的﹐弟兄姊妹和好相處是不可能的。人若不願意接受醫治,永遠就得不著醫治。最可惜的是,連拿撒勒人也被主耶穌擱置了,因祂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5, 6節)。

婦人信心(馬可福音第七章)

「當下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祂腳前。這婦人是希利尼人,屬敘利亞非尼基族,她求耶穌趕出那鬼,離開她的女兒。」(25, 26節)這是主耶穌生活中一次動人的記載和突破性的經歷,現在祂到了外邦人的地方,在家鄉拿撒勒不被接納,卻在外邦(推羅、西頓,24節)遇上只憑耳朵「聽見耶穌的事」就對祂滿有的信心的外邦婦人,雖然主耶穌用了我們可能難以置信的話(27節)去考驗她,她竟肯定地給了一個對主耶穌的信心一百分的答案(28節)。耶穌對她說:「因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在有如被污鬼纏擾的困苦中,你對主耶穌有沒有像這婦人所有的信心?

主是基督(馬可福音第八章)

主耶穌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向門徒問及他們對自己的真正認識(27-30節),主要目的在於祂其後對他們的囑咐:「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34節),因為若我們對主耶穌降生塵世的原因沒有完全的認識,就沒法走我們十字架的路,這種完全認識,包括:(1) 完全認識主耶穌是基督的身份(29節)﹐及(2) 祂「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31節)的救贖人類的使命。事實上,我們未完全認識主耶穌之前,也容易犯彼得所犯的錯:不明白主耶穌必須犧牲,才能為我們付罪價,我們才有盼望:更不明白我們要跟從主耶穌必須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就是要順服主,將生命的主權交給祂(羅1:21, 22)。

彼此和睦(馬可福音第九章)

本章 38 至 50 節整段經文的中心思想是:「彼此和睦」。整件事的起因在於「約翰對耶穌說:『夫子!我們看見一個人,奉您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從我們』。」(38節)約翰在「奉主的名行事」的人當中加入「不同心」的危機,有了自設的界限。主耶穌否定了他的做法,並且告訴他們,這種不和睦事奉主的心態和行動,足以使弟兄(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應當竭盡所能制止這種事發生(42-46節),否則難免踏入因犯罪受刑罰之途(47, 48節)。又從「祭肉必用鹽醃(利2:13)」,說明「地獄必有永刑(不死的蟲,不滅的火,48節)」。又從「鹽不能失味,否則失去調和的作用」提醒我們:事奉主的人必須彼此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