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book經常提出問題的人,會被認為是麻煩一族,專門刁難別人,故意挑戰傳統,漠視權威。然而,真誠地面對心中困惑,勇於發問,其實是邁向真理的第一步,絕對值得稱許;總比滿腹疑竇,卻默不作聲,只把懷疑埋藏於心底,來得更有建設性。

一位九十後的年輕信徒,在教會裡浸淫了一段不長不短的日子,重新思索基督徒一向奉為金科玉律的習慣和守則,追尋背後的真正意義和真理,在網絡上好幾次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引起一位八十後年輕神學教授的注意,因而展開了一連串的回應與對話。於 2017 年輯錄成書,出版了《寫給你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書中的提問者是洪麗芳,道出了許多年輕一代和非信徒對基督徒慣常做法的不解和心聲。為甚麼千篇一律、流於公式化地飯前祈禱感謝,而不是享用過後,感到非常愜意,而心存感恩,或者是凡事謝恩?為甚麼星期日要穿戴整齊地參加主日崇拜,尤其是事奉人員更要西裝領帶上陣;然而深入細想:穿著莊重得體,與內心是否聖潔根本毫無關係!為甚麼女孩子穿短裙,男孩子留長髮,或者追求時尚、漂染頭髮被認為是貪愛世界、不合聖徒體統?

除了這些生活上的小節之外,教會對於單身、婚姻和生小孩都有一套標準化的規律,作為信徒夢寐以求的生活模式。年輕基督徒的生命旅程就是要追求靈命長進,繼而與基督徒談戀愛,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把信仰承傳給下一代。這種倒模式地去製造人人稱羨的基督徒生活公式,相對來說,確實是一條較容易走的道路。可是對於複雜多變的人世,無疑太過粗略與簡約,難免把許多無法走在一般認為是常規正統之下的弟兄姊姊排除在外。

作為神學博士,面對看來簡單,卻又嚴峻的問題,陳韋安沒有拋出慣性的罐頭答案,反而表示理解、接納與認同。因為基督教絕對不應是一大串的規條和守則堆砌而成的,真實的信仰實在是人對上帝的敬畏,因此而影響甚至深化人的生活態度,作出美而且善的改變。

外表的打扮、服飾和行為固然不能判斷一個人的屬靈程度。然而基督徒的每個行為、每個選擇,都會考量:上帝是否喜悅?不錯,信仰是叫我們得釋放、得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並不是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以「我的權利」成為彰顯自由的準則;基督信仰的自由卻是甘願放下自己的權利,在這個前提下才開始實踐自己的自由。就像耶穌基督甘願到世間來成為人的樣式,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祂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到底,祂真正運用了祂最大的自由。

基督教最應重視的是每個人本身的生命,而非婚姻與家庭等問題。耶穌向世人呼籲,祂到世間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所謂生命,不只是純粹地活著,而是帶著自由、選擇、尊嚴、滿足、自我實現的生命。在上帝的恩典之中,做喜歡做的事、過喜歡過的生活,追求自己渴望的未來。這是上帝創造生命最基本的美意。

幸福婚姻、美滿家庭也不應成為豐盛生命的唯一指標。生命是否燦爛、精彩,在於人經歷塵世間的悲劇、險惡與窘迫等不幸遭遇,依然綻放無比的勇氣,不怨天,不尤人,以歡笑面對一切困難挑戰,生命力之強總給人帶來無限鼓舞與盼望,可以感染萬千心靈。這就是耶穌所賜的豐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