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婚姻衝突--影響情緒的非理性思想(40)--靜默的順服

 

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或大或小不如意的事﹐當遇上時﹐情緒自然也受影響﹐有時內心的容忍度好像達到極點﹐快要到爆發邊緣。甚至乎﹐自己也會放鬆自制﹐讓心中不快的情緒發洩﹐寧願事後再收拾殘局。當然﹐這樣的情緒反應也會影響家人或朋友﹐而自己也事後內疚自責﹐進一步影響自己的心情。今期﹐與大家再次討論處理不如意事的方法:靜默的順服。

很多時﹐大錯的決定都是由小事引發出來的﹐而這些小事又非自己導致或能控制的。如身旁的噪音、一些不確實的批評、失去/找不到某些物件、盡心竭力卻未能達到理想效果、做得好的卻沒有人欣賞﹐甚至如去污水管堵塞、打印機壞了不能印已做好的報告等等。這都很令人氣餒﹐想要找些對象來發心中的氣憤。

不過﹐無論你發洩或是不發洩﹐那些事情依然停在那裡﹐絲毫沒有因為你的發洩氣憤而有所改變。無論你是握緊拳頭﹐或是用力揮打沙包﹐或是腳踢地上的小石﹐甚至乎向你的小狗狂吠﹐現實都沒有改變。

此時﹐可以考慮靜默的順服。這並非指放棄﹐不理不睬,而是主動採取恰當的接受﹐願意放下我們遇上的不如意事情﹐不讓負面情緒湧蓋而失去理性平衡。「靜默的順服」的智慧﹐在於明知所發生的事情非在你掌握之內﹐你雖然期望進展順利﹐但事實卻非如人願﹐而你的策略是不讓洩氣(frustration)影響自己的情緒。

social 1例如﹐你在洗碗﹐不小心打爛了一隻碟﹐它跌在地下﹐碎裂成小片。與其尖叫、大罵、自責、大力踏地﹐不如接受現實—打爛了一隻碟。一隻破碎了的碟﹐不是甚麼大問題﹐用不著尖叫、大罵、自責、大力踏地!甚至乎﹐你還可以用幽默去面對「這隻碟原來懂得飛﹐但不懂得平安著陸」。碟子已碎﹐罵亦於事無補;與其埋怨出氣﹐不如輕鬆面對。


又例如三歲小孩倒潟了牛奶﹐在地板上四下飛濺﹐可否不先去責罵他的不小心﹐無用﹐小小事情都做不到﹐而改為「你繪出的幅牛奶晝好特別啊」﹐然後才一起去清潔抹乾。只要你能改變慣常反應﹐事情便沒有如想像中那麼糟糕!

在研究情緒的文獻中﹐對「生氣」的定義﹐可以分級為最輕微的「不喜歡」、略為提升的「在意」、再進一步是「不高興」、再嚴重一點是「生氣」、頂點就是「憤怒」。

有些研究顯示﹐在憤怒管理上﹐如果能先體驗五級程度不等的怒氣。那麼﹐遇到不如意事情﹐就不會每次都直接跑到「憤怒」那個程度去﹐造成過激的言行頻繁地出現﹐因而增加他人與自己的壓力﹐又陷入更容易生氣的負面循環。這個技巧﹐對大人、小孩都重要﹐要作為日常修身養性的功夫去練習。

「不喜歡」﹐自己打爛碟是可以的﹐但不一定要很「在意」自己打爛碟。即使「在意」事情的發生﹐只是一隻碟而已﹐也可以不讓自己因一隻碟而「不高興」。若然因此而自責﹐自疚而向自己「生氣」﹐又會對事情有何幫助呢?當然﹐更不希望提升至「憤怒」﹐你知道這是對己對人對事都沒有幫助。明知沒有幫助的﹐又為何要去做呢?

social 2由「不喜歡」到「憤怒」﹐都是我們的生氣情緒反應的級別﹐也是被我們的思維所影響的。在你的生命成長過程中﹐你的內在思維很可能是學自你觀察父母兄弟姊妹的榜樣﹐或是看見同學朋友甚至電視中的交往方式﹐加上你自己的個人感受以及個人反思領悟所至。所以﹐同一件事﹐對同一群年齡的人﹐也會有不同反應。這說明﹐你可以有不同的反應﹐按照你對事情的理解﹐而讓某階段的情緒反應表達出來。情緒﹐是反應你對事情經過思維而表達出來的感受。

「不輕易發怒的大有聰明﹐性情暴躁的大顯愚妄。」(箴言 HYPERLINK "http://cnbible.com/proverbs/14-29.htm"14:29)「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