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咎感不時侵襲每個人的內心,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彷彿總是有把聲音在控訴我們:「你做得不夠好,做得不夠多,也不夠完美。」好像永遠也達不到標準,理想看來遙不可及。
基督徒的罪咎感似乎比非信徒更加嚴重,甚至為了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罪惡感而感到有罪。美國加州一名基督徒臨床心理醫師證實這個現象的真確性,因為他所輔導的對象,多半是基督徒。
《恩典處方箋》(Healing Grace)是治療內咎與自責的一帖藥方。作者大衛席蒙得(David A. Seamands)多年來牧養教會,深感罪咎感困擾許多信徒,窒礙屬靈生命的成長,無法享受上帝所賜自由與釋放的恩典。
成為基督徒之後,我們往往被教導:行事為人該有基督徒的樣子,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都有一套既定的守則,需要一絲不苟地恪守。不免讓人想起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一群嚴謹遵守舊約律法的宗教人士,深怕一個不留神便會觸犯律例的規定而不自知,於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之中,附加制定了六百多項條文,給自己額外的要求,寧願多做,也不要逾越上帝藉摩西所頒下的誡命半步。
如此謹言慎行、膽戰心驚,仍然患得患失,永遠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守住了律法。也因為太過專注於遵守誡命的一切規定,反而忘記法律的基本精神和意義,要求人們實踐敬畏上帝與愛人如己的命令。
法利賽人花了畢生的精力和時間去考究一個星期該禁食多少次才是敬虔,該拿甚麼物品去獻祭才討上帝的喜悅,該奉獻多少才合宜,安息日要走多少路才不超越規定,洗手要經過那些步驟和程序才算得上潔淨;可是,另一方面卻置父母於不顧,又漠視貧困和病患的需要,甚至以強凌弱欺壓百姓;亦阻撓耶穌去憐憫醫治瞎眼的、手枯的、瘸腿的。
他們滿以為做到了律法的全部要求,便高人一等,並趁機公開指責那些在律法準則下不達標的人,使得他們無地自容,以顯示自己站在道德高地。
當時耶穌面對的群眾,正是活在諸多規條和禁制的約束之下,苦苦掙扎的人。其實,今天的信徒亦不遑多讓,在信仰的道路上,儘管我們多麼賣力,承擔多少職事,但掩飾不了內心的驕傲與自負,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陰暗面,因此感到萬分懊惱與沮喪。
不管是昔日的法利賽人,或是今日的信徒,我們都根深蒂固地認為,上帝是按每個人的行為表現來作為賞罰的評核標準,因此努力追求把事情做好,甚至精益求精成為我們最大的取向。在永無止境的追逐之中,只感到疲憊倦怠,心靈無法得著安息。
耶穌邀請勞苦擔重擔的人,接受祂無條件的恩典,卸下你的擔子,享受祂賜給你真正的安息。因為祂呼喚人到祂那裡去,是作祂的兒女,而不是僕人。僕人必須要有好的工作表現,來博取主人的垂青和加獎。主人要看僕人的工作成果來決定他的價值。
然而,在上帝的家裡,我們有著兒女的尊貴地位,不必害怕做得不夠好、不夠多而憂心忡忡,也毋須恐懼稍一不慎,倘若行差踏錯,就被逐出家門。孩子做錯事,雖然傷了父母的心,自己也要承擔責任和接受管教,但他仍然屬於這個家,有著父母親穩固的愛與無條件的接納,無論他的表現如何,兒子的地位總不會動搖半分。
信仰是一條恩典之路,而非嚴苛的誡律主義。只有接受白白得來的恩典,才可以治療纏擾我們心間的自卑、罪咎、惶恐與不安,輕鬆寫意地靠著上帝的大能大力,戰勝一切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