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非理性思想(39)--做榜樣抑或做褓姆?

 

相信在一般父母心中, 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不是如做褓姆單單把他們養大, 更想他們成長健康快樂,能貢獻社會。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次「單程旅行」,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也就錯過了孩子最佳的成長發展期,可能由此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 雖然,我們在教育孩子總有心目中的藍圖,費盡思量,可是在實際上似乎我們的教育效果並不那麼明顯,為什麼?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對於「教育」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但到底什麼才是「教育」呢? 東漢的語言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教育」是這樣的解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social 1所以說,真正的教育,並不是我們將孩子「交」給各科的老師,讓他們去傳授知識就算完成了。最重要的教育,應該是我們自己的「上所施」,讓孩子「下所效」,從而「使之作善」。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孩子做個良好的榜樣,讓他去效法 。所以,教育並非只在課室內進行, 而是在家中, 晚飯、家務分工、 旅行參與......等等日常事上進行。

在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 (Thomas Arnold﹐1795-1842)看來,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效法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social 2另一位英國教育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也主張,在教育孩子時,與其讓孩子記住規則,還不如給他樹立榜樣。他強調示範和環境的教育作用,反對單純的說教。他說:「無論給孩子什麼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麼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和他監護人的行動榜樣。」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Sukhomlynsky﹐1918-1970) 也指出,父母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有重大的影響。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時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們生活的每個時刻,甚至當你們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說話,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一切,對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本意是說,如果在上的人本身品行端正,那麼即便不發號施令,他人也會以其為榜樣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不端正,即便是強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會聽從。這就是身教榜樣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

總結來說, 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孩子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品質、人格、習慣和處世態度,對他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極大影響。執筆至此, 筆者想起多位同事為了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毅然放下高薪專業, 專心為教養兒子而全時間在家, 深感敬佩。

從理性思維角度看, 父母的「榜樣」行為(sample behavior), 也成為子女的期待行為模式(expected outcome behavior), 子女會因應父母表現而越加傾向追隨模仿。子女的概念是,父母做的, 是正確的,受接納的,好的,所以要盡量做得相似,可以得到認可和讚賞。

筆者記得有次旅行時拍家庭錄影,兼帶口述,兒子在其中。一段時間後的家庭旅行, 兒子拿起錄影機拍, 其口述形式,語調竟然是極度相似我所說的。心中想, 幸好當時沒有說出不宜說話, 否則後果嚴重。

另有一例,某位單親媽媽,一邊處理零售生意,一邊照顧年幼小兒。她常在外吃晚飯,且多數是付賬那位,以示謝意。某次在一個普通的學生家長聚會晚宴, 各人不算熟悉,在結賬時,兒子突然高聲地說:「今晚是我媽媽請的, 多謝大家!」眾人感到愕然, 媽媽也很尷尬!

筆者在當學校社工時, 經常要見學生及家長。經常看到不少例子:

• 家長用粗口說,「衰仔、冇X用、成日排住玩、又講粗口,都唔知學到咩嘢!」


• 家長常訴說兒子終日打手機,行路也低頭看手機,兒子立即回敬:「你都係成日睇 whatsapp、 Wechat、 FB,連飯都懶煮,煮的菜都唔好味。」

• 單親媽媽埋怨青春期的女兒經常「溝仔」出外玩, 女兒也指出其媽媽也常帶不同的 uncle 回家吃飯過夜。

可見,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樣,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給孩子最好的示範。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樣的作用,比任何老師包括父母自己對他的說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比那些座右銘的影響要更為深遠。 所以,要想孩子怎樣做,我們先要做出來;要想孩子養成怎樣的習慣,我們先要具備那樣的習慣。「上行」為善,「下效」自然也很容易會為善。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率先示範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藝術。事實上,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中發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這也足以說明,對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示範,要給他樹立好榜樣。

同樣,對配偶也是相同效應,丈夫對處理衝突的回應方式, 也會成為榜樣,感染對方。你以溫和平靜面對, 自然也感染對方使其怒火下降; 你勸阻不再怒罵,對方也自然會平靜下來。

作父母的, 自己個人的事(如情緒、怒氣、激動等),同時能影響身邊人和子女。願各位父母,太太丈夫, 先讓自己成為良好「示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