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是整全的一本書,而不是由許多不同的書卷湊合成的。如此推論,創世記是開始,啟示錄則是終結。被視為聖經全書的結論,自然得提示以上各章的重點,也將全文帶入高峰,再度申述此書的目標和方向,引導讀者邁步向前。
啟示錄也被認為是揭示世界未來景況的一本預言集。古往今來萬千讀者都懷著好奇的心態,期望得知世界終局究竟如何,未來的日子會怎樣?於是,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七印、七號、七碗、大淫婦與大紅龍,苦苦追問這些異象代表甚麼意思?到底獸的數目有多少?末日的確切日期是甚麼時候?
可是我們閱讀啟示錄時,往往把焦點放錯了。靈修神學大師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所寫的《天啟的雷聲》(Reversed Thunder: The Revelation of John and the Praying Imagination)以嶄新的角度帶領讀者從頭至尾走遍啟示錄一回,領會上帝在聖經最後的總結中,一再叮囑世人要謹記的是甚麼?
畢德生透過他的神學涵養與教牧關懷的經歷,把自己代入啟示錄作者使徒約翰的處境中,想像一下年老的約翰在晚年時候,被放逐到小亞西亞西南,位於愛琴海一個名叫拔摩的荒島上,這是羅馬政府專門流放政治囚犯的地方。
在這裡,使徒約翰一個人孤伶伶地站立於天地之間,緬懷昔日跟隨耶穌種種動人心魄的經歷,現在又被強暴的羅馬政權切斷一切與信徒的連繫,內心記掛著在壓迫與苦難之中的七所教會。疲憊的身軀,加上心靈的困惑,幾乎把他擊倒。然而,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卻讓他看見,上帝既創始又成終,祂仍然照管著整個世界。
創世記描述起初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而啟示錄告訴我們:世界的終局也將會是美好的。在新天新地裡,上帝的榮光充滿其中,珍珠與寶石的光芒互相輝映。在這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聖城內,所有人以心靈誠實同心敬拜上帝,彼此以愛相待,呈現一片和諧景象。
可是我們現時卻身處在這起初和終結之間的地帶。時局不穩定、社會上罪惡橫行、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弱勢社群備受欺壓、公義無法伸張,種種情景,恰似第一世紀信徒面對的狀況。
使徒約翰孤身一人在荒島上,以牧者的情懷懸念他曾牧養的教會。對於世界何時終結,他既不揣測,也不推斷。每句話語、每個數字、每個異象、每首詩歌,都是他寫給小亞西亞七間教會的會眾,語重心長的勸勉。在困苦與災難互相夾攻的內憂與外患之中,使徒約翰極願意與他們一起走過敬拜上帝與離棄上帝、殉道與見證、愛與報復的糾纏與掙扎。
寫作這封書卷的目的是要幫助信徒,在萬分惡劣的環境下,建立堅固的信心。縱使不明瞭為何要經歷患難,也不知道主到底何時再來,但仍確信自己在上帝的計劃之內,而且堅忍持守信仰,深信上帝的應許終必實現。
今時今日的基督徒,同樣活在介乎起初與終結的中間地帶,面對各種似是而非學說思潮的衝擊、邪惡勢力的迫害,啟示錄提醒我們務要謹守這書上所寫的話,用自己的人生印證上帝的真實,等候耶穌基督的再來。
因為緊接著這個令人齷齪不安的中間地帶,將會展開光輝璀璨、榮耀奪目的新局面。上帝承諾要把一切堅忍到底的兒女,接到永恆裡,與祂同在一起,享受豐盛的筵席。
上帝在啟示錄最後之言裡再次提醒世人:我們當宣認耶穌基督是主,以敬拜回歸上帝;以祈禱和見證參與上帝的工作;並且歡欣雀躍地盼望上帝的新天新地終極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