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聖經真理的重尋(56)

 

主需要人(馬太福音第九章)

主耶穌醫好癱子(1-8節,可2:1-12,路5:17-26),是先赦罪後治病。而在祂的門徒中有稅吏,祂也與罪人一起吃飯,正告訴我們:(1)要接納別人不能接納的人。(2)正直的義人並非「自以為義」的人,乃是肯悔改的人(可2:17)。在這裡主又用了兩個新舊難合的比喻(14-17節),說出一個事實:新的宗教體系與舊的宗教體系不能混在一起,作主的門徒,不可像法利賽人般死守律法,倒要用喜樂和積極的態度生活。從(35-38節)可見到:主耶穌是報好信息的人,是教師也是醫生,祂為世人的痛苦憂愁、饑餓、孤單而動了憐憫的心,也給我們一個挑戰:「當『求』莊稼的主」,打發我們收祂的莊稼,你是否主所需要的人?

十二使徒(馬太福音第十章)

主耶穌設立十二使徒:(1)是祂選擇了他們:「叫祂的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路6:13)。(2)祂呼召了他們,他們都有被呼召的經歷。(3)祂差遣他們:「祂就設立十二個人」(可3:14),「設立」(poiein)是用作「委任職位」的專用字。(4)他們原是主的門徒,門徒意即學習者,是樂意向主學習的人。(5)他們被稱為十二使徒(The Twelve),馬太用過六次,馬可十次,路加十次,是使者、大使之意。(6)他們要常與主同在、傳福音、行神蹟。(7)他們關心上帝的事,並不是關心物質的東西(9, 10節),但工人應當得著他的生活所需。最後,上帝的僕人,要順服且有智慧(16節),要完全倚靠父神(17-20節)。

嚴重的罪(馬太福音第十一章)

今日經文第3節施洗約翰打發門徒問主耶穌的原因有三:(1)他在獄中受盡折磨,心靈軟弱。(2)他想知道這位耶穌是否就是他曾施洗的那一位彌賽亞。(3)何以當時主耶穌尚不施審判?當我們軟弱之時,要緊記主耶穌是大能的主(4, 5節)。另方面,主耶穌責備哥拉汎、伯賽大,說他們比所多瑪、蛾摩拉,甚至推羅、西頓(參賽23;耶25:22,47:4;結26:3-7,28:12-22)的罪行更嚴重,乃因為這些加利利城的人:(1)親自看見和聽見主耶穌的言行,卻仍不走正路。(2)他們不去關心,且忽略主耶穌的存在。(3)他們沒有悔改和接受救恩的行動。我們要知道:我們若不聽主的話、忽略主耶穌的存在、沒有悔改和接受救恩的行動,我們也正在罪中。

褻瀆聖靈(馬太福音第十二章)

由於猶太人死守安息日不可做事(利23:3)的舊約律法,卻忘記安息日的真正意義,所以產生1至14節兩件事。主耶穌的教導是:(1)門徒所作的有例可援(3節,撒上21:1-6)。(2)「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可2:27)。(3)祂是安息日的主,祂有權使用安息日(8節)。(4)根據12節,救命比安息日的規條更重要,我們要活用上帝的律法,守律法而違背上帝的屬性(愛)是錯誤的。而22至45節的一段,若參閱可3:20-30,就知道由於主太投入自己的工作,以致忘記吃飯。文士卻趁機胡言亂語,主耶穌說:「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29節),因為他們想譭謗主並否定了聖靈使人悔改重生的能力。

主的比喻(馬太福音第十三章)

本章記載了七個比喻。對信徒而言,主的比喻有四大目的:(1)要勉勵我們行道(to do),例如好撒瑪利亞人(路10:25-37)。(2)要幫助我們思想(to think),例如兩個欠債的人(路7:41-43)。(3)要激發我們作決定(to decide),例如兩等根基(太7:24-27)。(4)要啟發真理(to reveal),例如撒種的比喻(本章1-9)。另方面,主耶穌是拿撒勒人,祂返回本鄉看看和趁機會傳福音是很自然的事,但卻被鄉人厭棄(54-58節,可6:1-6),這已是第二次(第一次記載在路4:16-30)。是的,每當我們恭聽上帝的話時,必須帶著受教的耳朵和受教的心,因為一切根據《聖經》的教導,都是聖靈藉講員的口說的。

生命的糧(馬太福音第十四章)

施洗約翰終於轟轟烈烈地殉道了,但主耶穌的言行卻使希律安提帕惶恐不安(1-12節),他很想見耶穌(想殺害祂,在路13:31, 32耶穌稱他為「狐狸」,就証明了這點),主耶穌卻避開了他(13節),因為祂上十字架的時候未到,當時候到了,祂正是在希律安提帕面前受審。而四卷福音書都記載的「五餅二魚」神蹟,讓我們看見主對腓力信心的試驗、一個無名孩童的奉獻、主祝福後使微小的奉獻發出極大的果效,使多人得飽足(參閱約6:1-14)。這個神蹟最終目的,主耶穌其後說明了:「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約6:27),「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喝」(約6:35)。

渴慕真理(馬太福音第十五章;馬可福音第七章至第八章5節)

一群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到低加波利見耶穌,控告祂的門徒犯了「古人的遺傳」(口傳的律法):「不可用俗手吃飯」(可7:1-5)。主耶穌却提醒他們內心的敬虔比外表的敬虔有效,上帝的誡命比人的傳統重要。而在迦南婦人的女兒得醫治的神蹟中,主耶穌要考驗她的信心、謙卑和忍耐(太15:21-28)。馬可更詳細記述了主在加利利海旁用唾沬醫治一個耳聾舌結的人的神蹟(可7:31-37),以致眾人不但希奇,並且說:「祂所作的事都好」(37節),並且將榮耀歸給上帝(太15:31)。另方面我們要留意:「在七個餅幾條小魚」的神蹟中,聽道的群眾已經餓了三天,他們這種渴慕真理的心志和態度,是值得今日的信徒學習的。

背十字架(馬太福音第十六章;馬可福音第八章11至38節)

無論信仰立場、組織、政策都完全不同的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竟聯手要除滅耶穌,故此主耶穌提醒門徒要防備他們的教訓(太16:12)。當主耶穌與門徒正要進入境內有一座希律王腓力(太14:3)為該撒神所建立的白色大理石大廟的該撒利亞腓立比(「該撒利亞」即「該撒之鎮」,「腓立比」即「屬於腓立」)之時,祂要先讓他們真正認識祂是誰,又藉此機會第一次向門徒透露自己要走上十字架之路,這正是祂到世上來的目的。同樣地主告訴我們(24-26節):一個信徒怎麼可能將金錢、時間、心志獻給主,卻留住自己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唯一可以獻給主的禮物是自己的整個生命,盡心盡意盡性盡力愛我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