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拜與音樂】會眾最重要的工作:崇拜唱詩

 

如果有人問你,星期天早上崇拜會眾最重要的工作和活動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奉獻?聽道?唱詩?在崇拜,每一個環節的關係是甚麼?環節與環節之間有沒有進程?有那一個環節是最重要的?如果又問,在所有音樂有關的環節之中,甚麼是在崇拜中最主要的音樂表達方式?你的答案是什麼?

如果你認為獨奏、獨唱或持有麥克風領唱的人是最重要的音樂表達方式,這是莫大的錯誤。筆者認為在星期日集體崇拜中最重要的音樂表達方式應該是會眾唱詩。會眾唱詩應該是每一教會在所有有關崇拜聚會花費最多資源及最昂貴的項目。

如果會眾沒有充分參與歌唱,而會眾只不過是成為一個旁觀者,那麼這個會眾沒有充分參與敬拜神。敬拜神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full, conscious, and active)參與者。「充分的」意思是沒有一個環節她們不能夠參與。「有意識的」意思是會眾的參與不是沒有思想的,更加不是在自動駕駛模式。「積極的」意思會眾不是被動一群人,他們參與是不斷的及有貢獻的。崇拜的設計師和領導人需要仔細的檢討他們的崇拜是否能夠使參與者能夠加入並且成為一個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參與者。

當沒有人參與唱歌的時候,領導唱詩的人絕對不應該以為有人參與。這個說法似乎很奇怪,但是因為在大多數教會裡面都安裝了大聲揚聲器,有時我們的領導人聽不到會眾是否在唱歌。缺乏熱烈的會眾唱詩是一個警告,表明上帝和人不相連。會眾來到這個聚會有可能不能加入或不喜歡加入唱歌。如果會眾閉口不唱歌,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標誌。

為甚麼崇拜唱詩最為重要?其實原因十分簡單:因為唱歌是人們從事崇拜的主要方式,而且這是我們信仰的表達。通過我們唱的詩,音樂和歌詞合併成為一個祭物獻給上帝。如果我們使用上等的音樂材料,配合優美和神學正確的歌詞,更加以有效的音樂領導去帶領,那麼會眾唱詩幫助我們會眾成為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參敬拜與者。

在會眾唱詩的時候,理應人人都參與。但是當你進入不同的教會,一般你可以看見的參與率非常低。很少你會看到會眾們熱情地加入唱詩。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個,但我認為有幾個是最常見的:

1. 陌生的歌:一些領詩喜歡用無盡的創新歌曲選擇,每個星期天,會眾不知道怎麼唱這新首歌。一年有52個星期日,每個星期天我們經常唱3首歌曲。我們在一年內唱了幾首不同的歌曲?我們多久重複一首歌呢?任何教會,需要一個穩定並的他們熟悉的歌曲選擇。沒有一個會眾可以持續不斷的唱創新作品。

2. 詩的質素:並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是由一群人唱的。音域過寬?節奏太複雜?歌詞神學內容不正確?歌詞模稜兩可?

3. 缺乏良好的音樂領導:音樂是一門藝術。藝術是需要有長期的培訓,這樣你才可以獲得對技能的信心。藝術也需要美感的學習與陪養。你獲得一定水平的技能後,才可以開始學習如何領導。音準、和聲和諧、準確的節奏這些所有只是基本的開始,都不是最終的結果。可惜很多在教會侍奉的都完結於這裡,或者甚至沒有到達音符準確的點,節奏正確。

4. 音響太大:當揚聲器的音量太大時,人們往往會閉口不要唱歌。太大聲不是更好,因對你的耳朵是不好的,所以請調低音量。

會眾唱詩不僅使我們能夠表達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形成我們的信仰和神學的一種方法。我們的神學是由我們所讀的和我們背誦的形成。會眾唱詩可以是幫助我們形成我們神學的工具。音樂是攜帶上帝話語的載體,音樂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和了解明白。所以誰人挑選會眾唱詩的詩,誰人便是教會神學的守門員,他並且有重大的責任。

崇拜策劃應充分提供會眾通過歌唱表達自己的機會。所有會眾都應該鼓勵參加會眾唱詩。我的意思是全部會眾,不僅僅是幾個參加會眾唱詩。教會的健康通常可以通過參與其會眾歌唱的程度來評估。

赫士德(Donald P. Hustad)在《當代聖樂與崇拜》一書中提醒我們「崇拜中的唱詩,不是傳道人或受過音樂專業訓練者的專利;唱詩是為眾信徒設立的。問題不在於『你有沒有聲音?』乃是在於『你心中是否有詩歌?』」他引用拉可(William Lock)的見解「聖詩是會眾崇拜的課本,是為當神的眾兒女聚集,宣揚神及祂為世人與每一位信徒所成就的一切而預備的。會眾在唱詩時,神是唯一的觀眾。沒有一位參加崇拜的人是聽眾,大家都要一起唱詩。因此唱詩的主要目的,不是著重於音樂本身,乃是著重於屬靈的層面。而且,不應該聽到任何個別的聲音,也不必特別誇獎誰唱得好。會眾唱詩時,成為一個屬靈的有機體,以同一個心志、同一個意念、同一個聲音讚美神。」(454-455頁)

你的教會重視會眾唱詩嗎?你的會眾有充分的、有意識的和積極的參與會眾唱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