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之所以吸引人,是由於它一氣呵成,故事情節緊扣,一翻開之後,讓人窮追不捨,有著「不閱畢,不罷休」的魅力。然而,《聖經》這本被公認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書,卻令很多人望而生畏,厚厚的一本書,艱深難懂,加上時代久遠、文化差異等因素,總無法對《聖經》這本對人類至關重要的書刊有全面梗概的認識,只能從零碎的片段、幾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傳誦千古的詩歌和金句名言,去瞭解其中的點滴。因此錯過了很多重要的真理,實在可惜。
曾任播道神學院院長的楊詠嫦博士所寫的《上帝的家書》,把聖經從頭到尾,作綜覽式的鳥瞰,讓讀者可以窺看聖經全貌,掌握全書新、舊約的中心要旨,雖然簡潔,卻不失深度。值得推介給有心志要明白聖經的朋友。
楊詠嫦院長形容《聖經》是天地的主寫給世人的家書。可是這家書不易讀,書中當然有愛意情深的流露,同時也有義正詞嚴的指責;有立約賜福的獎賞,也有施行懲治的審判。讀者絕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只看部份經文,選擇性地閱讀,斷章取義,以偏蓋全,影響生命的全面成長。
不少基督徒信主多年,仍沒有讀完全本聖經一次,真正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是金句式的背誦,不理會經文的上文下理,全卷書的主題訊息,和整本聖經的脈絡,以致錯誤理解聖經的真正涵意,造成偏差的概念,更加無法實踐於日常生活上。
即使我們對聖經故事和金句可以朗朗上口,卻仍然對聖經真理一知半解,未能透徹理解上帝的心意和對人類的全盤計劃,因此,我們總是覺得聖經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跟自己扯不上任何關係。
其實,《聖經》是一本首尾呼應、生生不息的不朽巨著。記載了上帝從創世到永遠對人類的愛情。因此,我們需要從一個宏觀的角度,去察看上帝在全本聖經中,怎樣展示祂自己、祂在歷史中的作為如何,留下了那些痕跡,讓我們可以按圖索驥,更具體、更清晰地對這位創天造地、也是創造你和我的主,有一個比較整全的認識。
上帝藉著《聖經》向世人啟示祂自己,祂以愛創造世界和人類,其最終的目的是要和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彼此享受甜蜜的相交。《上帝的家書》有如一部電影的簡介,引導我們進入歷史現場,明白當時上帝與人的心情與抉擇,讓讀者有如置身其間,看到人與上帝互動的過程中,對人生每件大小事情所作的決定,和走過的生命軌跡。
人往往是自我中心的,喜歡偏行己路,從始祖亞當、夏娃開始,就選擇遠離上帝的保護法則,任意而行。整個以色列民族就是一個最佳典範,他們不斷行惡的結果,就惹動上帝的怒氣,要施以懲罰。然而上帝有恩典、有憐憫,祂多次多方透過先知呼籲以色列人回轉歸向上帝,遵行祂的命令、實踐祂的訓誨,必然得享福祉;相反,諸多作惡,只有招致刑罰,害己害人。
耶穌的救贖也是以最強烈的方式向祂所愛的人呼籲:趕快離開罪惡,認識上帝,立志行祂喜悅的事。在這個罪惡橫行、不公不義的社會之中,秉行公義、憐憫貧窮與弱小,重建與上帝、與人的和諧關係。
上帝對人的心意從來沒有變改,都記載在《聖經》之中,裡面所蘊含的真理,不僅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更是在這個道德紛亂混淆的世代,給人明確的指引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