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神的安排,能在—所社區教會服侍主。
作為社區教會,就要於當地作光作鹽,傳揚福音,見證基督,關懷社會;不禁也令我再次思想傳福音與社會關懷之關係。
早在 1966 年之柏林世界福音會議,和 1974 年之洛桑會議之間,福音派對教會使命大致有三派:
1. "整全福音派" (Holistic Evangelism) — 認為傳福音和社關是不可分割。社關乃傳福音之一種形式與表達,故以口傳福音固然是傳福音,社關也是傳福音。
2. 傳統的 "純福音主義" 派 (Classical View of Mission) — 認為教會的獨一使命就是傳福音,而社會的改變是傳福音和個人生命改變的副産品。
3. "整全使命" 派 (Holistic Mission) —認為教會的使命是傳福音和社關兩方面。而二者並非同等重要,傳福音應被視為教會首要和優先的責任,且社會關懷並非傳福音。
於洛桑會議後,一棰定音。雖指出傳福音之優先性,卻未能説明傳福音與社會關懷之關係。故於 1982 年六月在美國 Grand Rapids 召開一國際性會議,清楚釐定二者關係:
1. 社會關懷是傳福音帶來的一種後果 — 社會服務乃重生得救者生命的流露。
2. 社會關懷是引到傳福音的橋樑 — 社關可成為福音預工,作為排除障礙和偏見的活動,為福音開路。
3. 社會關懷是配合傳福音的夥伴 — 如飛鳥之兩翼,一邊傳福音,一邊服務社會,正如基督所行。但社會關懷並非傳福音。
作為在芝加哥服侍的華人社區教會,汲取過往西方福音派教會之社關經驗,在運作上可留意下列原則:
• 對社關或有不同的看法,惟須在社會上作光作鹽 —
例如:在八十年代初維吉尼亞州之湯馬士浸信會牧師霍華爾所帶領之 "道德主流運動" (Moral Majority) 掀動社會及全國,政治上也有影響。當時他與另一人華萊士都關懷社會,不過二人看法不同:華萊士認為要革除社會上之消費心態、權力争競、國家驕傲、倚賴暴力、因種族、性别、階級之壓迫等;而霍華爾則認為須正視墮胎、同性戀、黄潮、人文主義和破碎家庭。二人看法雖不一,卻在社會關懷上,於那時代産生一定的影響力!基督徒是堅守聖經立場,但卻要接納及尊重在不違真理下,對社關不同的觀點,並要發揮為主作光作鹽之作用。
• 社關宜以使命群體方式,避免以教會名義参與 —
教會增長學家韋拿認為霍華爾之成功,在於不以教會為中心去推動社會改革,而是以使命群體方式進行。事實上,如以教會名義参與,必須是關涉聖經真理的清楚教導 (如:墮胎、同性戀、安樂死、社會公義等) ,不過,往往實力只限於一教會或一宗派;且社會問題富争議性 (如:佔中、自決、公投) ,易引起分裂,故不宜以教會組織去推動,可以公民身分去參與;亦可透過教會認可之機構去發揮群體力量。
• 留意政教分離 —
切勿以司法强迫社會人士依循基督徒的道德原則,否則導致君士坦丁式的國教 (Civil religion) ,失去政教分離之作用;教會易被政客或别有用心者利用,及失去社會良心和先知的超然地位。
• 傳福音與社關應並重 —
從教會歷史看到:教會在傳福音時,亦有辦學、醫療服務、教育及社區建設。二十世紀後,世界問題趨複雜,在普世基督教協會推動下,差傳路綫完全偏向社會和文化建設,而把傳福音和建立教會之目標擱置了。然而,仍有一些保守差會,除佈道、植堂外,亦有教育、醫療及社會服務。其實,各走極端皆不好,華人教會宜留意傳福音與社關之並重兼顧。
• 慎防只重社關而不傳福音之局面 —
教會增長學家韋拿曾指出:以前之 "學生志願運動" ,起初以傳福音為目標和口號,人數鼎盛。至後期因轉向關懷社會問題,目標漸含糊不清,失去純一以福音為主之心,導致後期失去原有之作用。其他如 "世界學生基督徒聯盟" 、青年會也有類似情形。—些美國大宗派也因只顧社關、忽略傳福音,而人數下跌;反而有些强調傳福音的教會,增長率卻顯著!
總括來說,全人關懷乃是教會之任務。社關是 "以人為中心" 的服事;社關不是傳福音的 "魚餌" 。教會應以傳福音為首要及優先的使命,在社關的實踐上,要尋求神的心意與符合聖經真理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