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家譜(馬太福音第一章1至17節﹔路加福音第三章23至38節)
從今日開始,我們用「四福音同步」的方法讀《四福音書》。耶穌有兩個家譜:(一) 《馬太福音》記的是父系的「王的家譜」,特點有二:(1) 名字分三組:第一組至以色列最偉大君王為止﹔第二組至被擄到巴比倫為止﹔第三組至耶穌基督為止。每組14人,便於記憶。(2) 家譜中有個婦女名字:喇合是妓女、路得是摩押人、拔示巴是大衛犯罪所娶。說明上帝的大愛及於普世的人。(二) 《路加福音》記的是母系的「人的家譜」(希里是約瑟的父親,23節),此家譜也有二特點:(1) 追溯至亞當,指出他與全人類的關係。(2) 指出亞當是上帝的兒子,說明上帝創造人的事實(創1:26-28),耶穌(末後的亞當,林前15:45)又給人一個新開始。
救主降生(馬太福音第一章18節至第二章12節﹔路加福音第二章1至20節)
主耶穌是《舊約》預言的中心﹐祂的降生為拯救世人(提前1:15),祂是聖靈懷孕藉童女而生,應驗了先知以賽亞的預言(賽7:14),也保持祂無罪的屬性,証明祂由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出生地則應驗了先知彌迦所說的(彌5:2)。一切都已準備妥當了,馬太的記載就將耶穌帶到拿撒勒(太2:23),而拿撒勒實際上正是通往世界的門戶。《馬太福音》第二與第三章之間,相隔了三十年默默無聞的歲月,路加卻在這期間補上了耶穌出生第八天行割禮(路2:21-39)及十二歲跟父母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路2:40-52)的記載。無論如何,耶穌在未出來工作之前,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預備期,因為祂生長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
耶穌受洗(馬太福音第三章﹔馬可福音第一章1至11節﹔路加福音第三章1至22節﹔約翰福音第一章19至24節)
主耶穌受施洗約翰的洗有四種意義:(1) 完成律法的要求「盡諸般的義」(太3:15),以致祂可以代替一切不能完成律法的人。(2) 作為主耶穌工作的開始,因為此時上帝正式向世人宣告耶穌是祂的愛子。(3) 表示主耶穌與世人認同,祂雖然沒有罪,而施洗約翰所施的是悔罪的洗(太3:11),正預告祂將要擔當世人的罪(約1:29)。(4) 表示主耶穌贊同施洗約翰的信息。也就是說:當時施洗約翰的洗是必須的。在主耶穌的受洗中,同時又確定了兩件事:第一,確定祂實在是蒙上帝揀選、被上帝差派的獨生子。第二,確定在祂面前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
主受試探(馬太福音第四章1至11節﹔馬可福音第一章12至13節﹔路加福音第四章1至13節)
主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受試探是可能的。事實上祂常遇試探(可1:13),此處三次試探只是一個小結,以後仍會遇上試探(路4:13「暫時離開」)。從人的角度看:主三次引用《申命記》對付撒旦,正是熟讀《聖經》並正確地去運用。提醒我們對上帝的話語要熟讀、要多思想,又在生活上付諸實行(詩1:2)。從上帝的角度看:祂是上帝的兒子,有完全的神聖,所以絕對沒有可能受試探,主耶穌受試探乃是與信徒認同,以致祂能體恤我們的軟弱,搭救我們,並為我們代求(來2:17, 18﹔4:15)。同時,祂提醒我們:我們若與罪惡妥協就必會失去上帝兒女的身份。
主召門徒(馬太福音第四章17至25節﹔馬可福音第一章16至20節﹔路加福音第五章1至11節﹔約翰福音第一章35至51節)
主耶穌開始作工要選召門徒作同工,事實上每一個跟隨主的人,都有清楚的蒙召經歷,彼得是一個好例子(路5:3-11)(而「賣耶穌的猶大」卻代表了「憑自己心意依附者」):他首先要放下他過往的經驗(他生來是漁夫),立即聽從主的吩咐,然後從主的作為認識主,又認識自己是個罪人,回應主的呼召。同時,主耶穌選召門徒的目的(可3:13, 14)是:(1) 叫他們常與自己同在。(2) 要他們分擔傳福音的事工。(3) 給他們有特殊的權柄。祂最初選召四個漁夫,然而做個得人漁夫必須更忍耐、有勇氣、不屈不撓地等待適當時機,要隱藏自己(魚兒一見漁夫便跑掉了),讓別人認識主耶穌。
山上寶訓(一)(馬太福音第五章)
《馬太福音》所記載的「山上寶訓」共一百零七節(第五至七章),而《路加福音》記的「平原寶訓」則只有三十節(路6:20-49),二者之間有密切的關連。由於「山上寶訓」比「平原寶訓」長許多,因此馬太顯然是以「平原寶訓」作藍本,再加上自己獨有的資料寫成「登山寶訓」。我們必須知道:登山寶訓中的「八福」(1-12節)是給予基督徒的生活原則,因此:(1) 所有基督徒都應該照著這些原則生活。(2) 所有基督徒都應該表現出整個內容的各部份,不可按著「性格」不同來劃分。(3) 這「八福」不是指人的本性,乃是指被聖靈改變後的品格。(4) 這些教訓顯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本質上的不同,每處都是以上帝為中心。
山上寶訓(二)(路加福音第六章20至29節)
(5) 這些教訓顯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兩個不同的範疇:基督徒是屬天的,是天國的子民﹔非基督徒是屬地的,是人國的子民。同時,此寶訓本身不是「福音」,未信的不會因遵守了就成為「基督徒」,他必須先靠著信耶穌成為基督徒之後,被聖靈改變因而擁有這些基督徒的品格。主耶穌的要求是:「因為你是我的門徒,所以要如此行。」因此,我們身為基督徒,越是「如此行」,就必越蒙福(「有福了」)。除了「八福」之外,《馬太福音》將主耶穌給每個基督徒的生活指導集合成一篇極長的寶訓,應該是祂在多次教導中的講章,經過使徒馬太分類後,一共列出六個主題,請用禱告的心預備細讀明日這六個主題的經文。
山上寶訓(三)(馬太福音第六、七章)
《馬太福音》中「登山寶訓」的六個主題:(1) 基督徒的特性(5:1-12):「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2) 基督徒的影響力(5:13-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3) 基督徒的道德準則(5:17-48):「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4) 基督徒的屬靈操練(6:1-34):「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5) 基督徒彼此相處之道(7:1-12):「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6) 基督徒面臨的危機(7:13-27):「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今天,讓我們立志遵行。
主教禱告(馬太福音第六章9至13節﹔路加福音第十一章2至4節)
主教我們一個禱告的基本模式,(1) 「我們在天上的父」,每個信徒可以直接稱上帝為父。(2) 「願人都尊您的名為聖」,人要以認識上帝和遵行祂的旨意來尊祂為聖,不單單在乎言語。(3) 「願您的國降臨」,主再來是我們的盼望。(4) 「願您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今日除了教會之外,不能說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5)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主關心我們的肉體有足夠的供應,乃可以完成上帝所託付的事工。(6)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上帝的饒恕,只臨到那些肯饒恕別人的人。(7)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不叫我們陷入罪中,叫我們脫離苦難逼迫。我們不但要熟讀這主禱文,更當活在主的話中。
權能記號(馬太福音第八章)
神蹟(miracle)原有權能(dunameis)及記號(semeia)之含意。在主所行的神蹟中,醫治肉身疾病的有十七個。(1) 醫治長大痳瘋者(1-4節,可1:40-45,路5:12-15),說明病者的謙卑和信心。(2) 百夫長的僕人得醫治(5-13節,路7:1-10),主藉此機會提醒以色列人和外邦人。(3) 醫治西門岳母的神蹟(14, 15節,可1:29-31,路4:38, 39),以馬可記得最生動,並說明了這神蹟成了西門家的好見証(可1:33-39)。(4) 平靜風浪的神蹟(23-27節,可4:35-41,路8:22-25),提醒了我們,有主同在要有信心。(5) 在加大拉發生的事(28-34節,可5:1-20,路8:26-39),主耶穌要被救者回自己家中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