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的祭司】基督教信仰: 七個高效能思維(二)

 

主動積極(建立自己)     不單顧自己的事(建立他人)

mpm在職場上,我們都會希望升職、加薪、得上司的賞識、得同事的愛戴、在客戶面前蒙恩,於是有人會花大量時間和心思討好上司、同事或客戶,陪他們飲酒、唱K、打高爾夫球,總之,就是投其所好,希望對方會記得自己;有些人會選擇踩低別人,製造謠言或人身攻擊等方法,以博取晉升。另有一些人會努力進修,強化自己的技能,這就如 Stephen Covey 在其書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 -- 將自己能管理的範圍擴大或專注地發展,例如: 自己有運動的細胞, 就可努力發展,有一天可能成為運動員、教練,目的是為了自己的成功。

個人成功彷彿成為我們成長的鞭子,自幼稚園我們就努力換取老師的卡通『印仔』、貼紙,以換取禮物,長大後為要得到同輩的認同、符合社會的期望,我們會為「四仔 --車、屋、老婆、孩子」忙碌。勤勞、積極是聖經的教導,就如《箴言》10:4所說:「游手好閒的,招致貧窮,勤力工作的,得到富足。」然而,當我們向「主動積極」發展時,我們需要留意以下兩個聖經的教導。

1. 建立「王國」?!

認識一位商人在三十多歲時憑著知識、技術,成為一間大型玩具廠的股東,在四十歲有足夠的財富移民到澳洲過退休生活,可是,他形容自己是「心裡空洞、恐怕有天會失去一切、煙不離手的『掛名的基督徒』」。神安排他一家在澳洲重新檢視信仰,與天父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立志要以基督教信仰去過生活。兩年後,他們回流香港,在大陸與朋友合資開玩具廠,從前他流水帶是一批批的貨,他關心有多少次貨、每天的產量、工人有沒有偷懶,現在他看到的流水帶旁一個個生命,於是他特意聘了傳道人去駐廠關心員工、辦不同的活動去讓員工認識神;每天買各省市的報紙,讓員工知道自己老家的新聞;開設幾個不同口味的飯堂;有員工家鄉親人有什麼困難,上司不單會給點錢讓他們回去,更會把職位留下來,讓他們可安心回去。此外,他從一開始就立志不做任何賄賂的事,有一次,因員工報關出現問題,官員向公司索取幾萬元作為擺平事件的費用,但他堅拒付款,寧可多付幾十萬的罰款,此後,所有官員都清楚這間公司是不會付任何賄款,就再沒有出現報關的問題。從外人看來,弟兄在地上彷彿在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然而,他卻是在建立神的國度,一個充滿愛、關心、平等、正直的群體。當我們要積極發展時,要檢視自己的內心,是為了些什麼目的,而那些東西是否能存留到永恆當中。

2. 建立別人
基督教是一個「為他者」的信仰,用愛與公義去實踐愛人如己。我們很容易會將這種「為他者」的價值觀,與潘霍華牧師為結束納粹統治而行刺希特拉,或如德蘭修女一樣到貧瘠地區照顧垂死的病人,又或與摩西為悖逆的以色列民向上帝求饒恕,寧可上帝在生命冊上刪去自己的名字等等行動劃上等號。然後,就認為自己做不來、沒有那麼偉大。其實,耶穌的行動成為我們的榜樣,祂觸摸患大麻瘋,用手混著泥土醫治瞎眼的,祂根本不需要這樣做,說一句話就讓對方得醫治,祂親手去摸,其中一個原因是要對方感受到被接納。在職場上,因著架構,會有上下之分;在性質上,又有高級與低微之別,記得有一段新聞說到一個在地盤工作的工人幹了一天的活累得不得了,乘坐地鐵時有座位也不敢坐下,生怕弄髒座位,寧可站著,良久有一個小妹妹就請工人坐下來陪她。

除了從心裡確信大家都是上帝的兒女外,我們還可以幫助其他人成長,用真理、良言建立別人。有一位同事,她原來的職位是會計文員,多番栽培教導都做得不好,造成自己與上司很大壓力。在制度上,把她辭退另聘新人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案,只是,這是否對她是最好?於是,嘗試將她調到另一個部門,試了半年還是不適合,於是又再調,終於找到適合她的崗位,她就像魚如得水般。確實,這種做法需要不同部門配合,上司的量度,你或許會覺得浪費時間或不符合成本效益,可是,試想想上帝也是否同樣地陶造栽培你成為合用的器皿?

(下期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