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世代,生活廹人!每天忙碌緊張的步伐,人生階段各项的要求、壓力、困擾,使不少人陷入混亂、迷失及重重問題之中,無奈又無助!實在需要有人去輔導,予以關懷。
教會在世上要作光作鹽,對有需要的人,應給予扶助與輔導關懷。可是,在教會進行教牧輔導,或遇下列難處:
1) 時間有限 — 教會事工繁重,佔用許多時間。輔導尤需費時,且不是一次便可,實需多次。
2) 類别多樣化 — 社會日新月異,人際關係微妙又多變,樣樣竸争很大,經濟與政治問题也層出不窮,導致個人、家庭、婚姻、學業、事業、事奉、人際問題等,浮現更多又新又不易處理的課題,加增了牧養的難度與負荷。
3) 事工與人之不平衡 — 牧會及事奉很容易陷入以事工為主(task-oriented) 的陷阱;教牧輔導應是以人為本(person-oriented) 。切勿只為個案(case) 之完成,而非以人、以愛之關懷。
4) 不是全人的關懷 — 因限於時間及次數,難免只能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對案主之情感、思想、行爲,心靈與事態背後,未必有全人的關懷。
5) 跟進困難 — 教牧兼顧事工不少,有些輔導仍須跟進,但一旦多項任務纏身,或會顧此失彼,錯失時機!且未必有專業,及高水平之檔案記錄與整理,易有遗漏。
誰能助我?縱使有上述的難處,究竟以何種方式能作有效的輔導?多年的實踐經驗,願分享一些輔導模式:以策略性教牧輔導(strategic pastoral counseling) 為主,認知行為輔導(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 爲副的輔導模式。
因策略性教牧輔導是限時及簡明,有架構,重靈性,具基督化,是全人的。而認知行為輔導,可指出其不正確的思想和感受,尋找不正確的即時聯想,駁辯不正確的即時聯想,尋找核心信念,辨正不正確的核心信念,以及保存成效。
如以五次/節輔導為例,可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接觸(encounter) 階段,為第一節,目的是初步接觸,了解及診斷其情况,並說明輔導範圍及時限。
第二階段是連繫(engagement) 階段。於第二、三及四次/節內進行。目的是分别就案主的感受、思想及行為作全面輔導。先由探討感受開始,藉聆聽、接納,引導案主。另一次/節是就思想,了解案主的信念與價值取向,作指引輔導。再有一次/節是就其行為探索、引導與輔導。
第三階段是脫離(disengagement) 階段,為最後一節。會就評估、轉介及跟進等作引導。
以此兩種輔導模式,相輔相承,加以揉合運用。能對案主的認知、感受加以引導;又了解其即時聯想,幫助案主去駁辯、更正;更針對其核心信念,予以輔導。其中,還可應用一些量度表、經文重温、操練(rehearsal) 、一起禱告等去幫助案主。
誰能助我?仍盼透過真挚的關懷,智慧地運用策略性教牧輔導及認知行為輔導法,可切實輔導關懷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