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區簡史》中﹐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到基督教由西向東﹐最終傳播到東亞的 "足跡"﹐是對 "中國基督教史" 非常寶貴的補充。作者以嚴謹的史學論述方式附有大量詳細腳註﹐由於篇幅所限在此不得不予省略﹐需要作深度研究的讀者可去原文網址查核: 中國基督教理學協會(www.ccta2009.org/2012/08/blog-post.html)。
三、新疆地區民族演化史的結局和人類學話題
根據本章的論述,關於新疆地區民族歷史演化過程和現今狀況,我們可以做出如下的總結:
(1)如今新疆號稱有 47 個民族,人口 2100 多萬(2009 年:2158.63萬)。作為主體突厥民族——維吾爾族,是來自中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回紇—回鶻人,已經定居新疆近 1200 年,但是在歷史中作為獨立政權只有 287 年的時間(公元 843-1130 年)。
(2)新疆北方的突厥化導致斯基泰—印歐民族向西撤退,成為如今中亞的一些國家和俄羅斯的部分居民,並仍然呈現白種人特徵。在新疆西北部的中國邊界的內外地區,仍然可以看到少量純種印歐人的後代,以及大量與突厥人混血的後代,例如,哈薩克人、柯爾克孜人(吉爾吉斯人)、烏茲別克人,等等。
(3)新疆南部的突厥化主要是由回鶻人的入侵實現的,並導致大量當地的土著雅利安—印歐人向西撤退,成為中亞幾個國家的居民。由於新疆南部的突厥化較晚,同時由於北部的天山山脈屏障和塔里木盆地的浩瀚沙漠,這裡相對安全一些,大規模屠殺也較少,所以高加索人—印歐人的數量要比北疆多。直到今天,在南疆地區,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偏僻地區,仍然有一定數量的古雅利安—印歐人的後代。例如,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緣,住著自稱是塔塔爾和塔吉克的民族,就是純種的雅利安—印歐人,看起來與今天的西北歐人沒有區別。
(4)目前仍然有相當數量(近 20 萬人)的蒙古人居住在新疆北部和南部,並且被行政劃分為兩個蒙古族自治洲——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喇嘛教仍然是他們的主要宗教。
(5)如今新疆的漢族數量與維吾爾族大致相當,甚至要多一些。還有一些數量很少的當地土著漢人,主要是歷代中國王朝派到新疆戍邊屯墾的漢族後代,以及甘肅、青海等鄰近省份因戰爭、種族屠殺、飢荒等原因遷移或逃亡到新疆的漢族後代。絕大多數的漢族人,都是 20 世紀中後期中國政府派遣到新疆的部隊、支援邊疆的知識青年,以及流放人員。其中 1950—1978 年,在中國政府的派遣和動員鼓勵下,移民新疆的漢族約 300 萬人。[274]
在清楚新疆地區複雜的民族演化史之後,需要探討幾個人類學的重要而有趣的議題。
1、匈奴—突厥—維吾爾族的人種特徵
有些中外學者認為,今天的維吾爾人保留甚至代表著古代印歐人種的特徵。這一點是錯誤的,需要澄清。
關於突厥人及其代表回鶻人的面部特徵,沒有多少中國史料可以參考。《史記》中竟然沒有回鶻人的面貌特徵描述。11 世紀的波斯人描述突厥人是 "寬臉龐,小眼睛,高鼻子,少鬍鬚"。[275] 德國一位突厥學家根據回鶻壁畫指出,"......回鶻貴族的面孔則滿如圓月,鼻子稍鉤,眼如杏仁,就像一般的蒙古人那樣。" [276] 這裡的 "鼻子稍鉤",可能是與新疆東北部斯基泰—印歐人的混血特徵。根據新疆吐魯番地區交河故城出土的高昌時期的顱骨資料,通過 "形態觀察和測量統計分析的結果表明,該墓地古代居民的體質特徵具有蒙古人種的大部分特徵,但也混有少量歐羅巴人種的性狀,進一步分析表明該組顱骨與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關係較為密切。"[277]
那麼,突厥人,尤其是回鶻人,他們的面貌特徵到底是怎樣的呢?根據筆者在新疆從小到大生活多年的經驗,今天典型的維吾爾人當中,排除混血特徵的影響,普遍具有膚色偏黑、黑髮、身材不高、下身短,等等,稍偏蒙古人的東亞人特徵。同時,他們又具有眉骨高,眼眶較深、上唇鬍鬚濃密、眉毛濃重,體毛較重,這些與蒙古人皆然不同的、略微傾向於印歐人的部分特徵。注意,蒙古人的臉型是圓的,而突厥人的臉是因為頭大而顯得闊,兩者是不同的,此外,他們比東蒙古人(或內蒙人)的膚色更黑一些,而蒙古人的鬍子和毛髮輕淡,傾向於漢族人特徵。
現代蒙古人、尤其是內蒙古草原東部的——即內蒙古人,當中有許多具有漢族人特徵,臉型瘦小。這主要是因為蒙古元朝被推翻後,超過 6 萬蒙古人從中國撤到蒙古草原,[278] 這些在中國北方統治並居住 130 多年,在中國南方統治居住 80 多年的蒙古人後代,與漢族人有不可避免的混血歷史。正如今天老北京人的後代,他們當中有些人的面孔仍然帶著蒙古人的特徵。此外,內蒙古地區在被清朝納入中國版圖後,也與滿族一同加入了漢化的行列。因此,今天的內蒙古尤其是中部和東南地區的蒙古人,在面貌特徵和文化方面,已經相當漢化了,但蒙古語傳統還沒有消失,所以情況要比滿族人好一些。
根據《回鶻人種考》對敦煌、北庭和高昌回鶻畫像細致準確的描述可知,回鶻人 "臉型方圓,眼睛似柳葉或小魚,濃眉、唇上鬍鬚濃,鼻子較大"。[279] 注意,這是從漢族文化的角度所觀察的結論,主要是鼻子前部大,即大鼻翼。從西方人的角度,即前面提到的他們對阿提拉匈奴人的描述,就會得出 "鼻子塌" 的結論,主要是指鼻樑,特別是相對東羅馬的南歐人,以及西亞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突厥人的鼻子高度是不可容忍的。此外,這裡所描述的 "柳葉" 和 "小魚" 形狀的眼睛,是漢族文化所熟悉的比喻方式,也就是中、西亞地區人們所熟悉的巴達木果仁或杏仁的形狀特徵。
總結可知,典型的突厥人,尤其是維吾爾族人的面貌特徵是:亞洲人的短身材和黑髮、膚色偏黑、體毛多、頭大臉闊、鼻子比漢族人大,比西方人小、鼻樑不高、上唇胡須濃密、重眉毛、眉骨高、眼睛不大(東亞式的),但專注有力。在今天的四川省和湖南省,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典型特徵的南遷回鶻人的後代。因此筆者認為,雖然同屬於蒙古草原上的亞洲人種,突厥人和蒙古人是截然不同的民族,他們就是漢朝時期的匈奴人。需要注意的是,突厥人的眉骨高,鼻子較大,在頭骨上就會表現出少量的歐洲人種特徵,這與剛才提到的高昌時期的墓葬頭骨形狀特徵相吻合。盡管如此,純血統的突厥人(特別是維吾爾人),與印歐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種族。(圖1-29 和圖1-30 中的回鶻人像,屬於今天維吾爾人的典型面貌特徵﹔圖1-31 略有維吾爾人的特徵﹔圖1-32 中的不是維吾爾族,應該是當地信奉佛教的印歐民族。注:下面的四幅插圖及其標題來自劉寧的《回鶻人種考》)
图1-30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S105殿西壁回鹘供养人像
图1-31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正殿南踏道口亦都护供养像
图1-32 柏孜克里克石窟寺第十九窟回鹘供养人像
图1-33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S101殿壁画
[274] 数据参看 Gardner Bovingdon, Autonomy in Xinjiang: Han Nationalist Imperatives and Uyghur Discontent, (East-West Center Washington: Washington, D. C. 2004), 第24页。
[275] 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第39页。
[276] 同上,第40页。
[277] 刘宁:《回鹘人种考》,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2006年6月29日。
[278] Edited by Robert L. Worden and Andrea Matles Savada, Mongolia: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1991), 第31页。
[279] 刘宁:《回鹘人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