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後記】被忽略的安省第 89 號法案

 

3 月份的南安省,乍暖還寒。月初春回大地,月中卻寒冬雪暴重臨;省府部份政策及提交的法案,亦暗藏隱憂,不可單看表面或理所當然。

安省省議會冬季休會後於二月下旬復會,電費加幅成為各反對黨炮轟議題,亦是傳媒焦點所在。此舉,成功迫使省長韋恩於 3 月初宣布,繼今年 1 月 1 日開始減少 8% 合併稅中的省稅部分外,6 月 1 日開始再減居民電費 17%,令電費減幅合共達 25%。表面上這政策的確能減輕近年不斷飆升的電力價格,令省民可以稍為喘息,但反對黨隨即批評,省府主要是透過像樓房按揭般分攤更長時間支付電力生產合約成本,從而降低每個月的電費。這筆開支在今後 30 年的利息將達到 250 億,省民今後每年要額外支付 14 億元 。面對強烈反彈,韋恩堅持,這項計劃長遠來說雖然成本較高,但是公平的做法,令這一代的電力用戶不用為前人或後人承擔高昂電費。

「南京大屠殺紀念日」79 號私人法案

安省省議員黃素梅提出訂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 79 號私人法案(Bill 79),在去年 12 月成功通過二讀後,過去兩個月,於華人社區收集簽名,以增強法案獲提交三讀的聲勢。由於法案對華裔及韓裔社區均意義重大,而且今年是南京大屠殺 80 周年, 黃素梅及支持法案的團體均有信心可在社區收集到 10 萬簽名。

不知是否華裔一般慢熱,還是太有信心法案可以順利三讀, 至三月中只收集到 4 萬多個簽名, 距離所期望的 10 萬簽名相差甚遠。相反, 自 79 號法案公布以來,日本駐多倫多領事館及一些親日人士積極四處游說,指法案針對日本人及日本政府,企圖阻止法案通過 。黃素梅 3 月初再次澄清,建議安省將每年 12 月 13 日定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並非針對日本人,目的在於確認並紀念這段歷史確實發生,那些受難者和親屬們的聲音不會消失,並希望阻止類似的事件在將來發生。除了多倫多史維會外, 多倫多華人團體聯合總會亦加入支持行列,聯合眾多社區機構,呼籲市民簽名支持。該會將聯同不同社團安排義工,深入超市、餐廳、學校、老人院、工廠等人流集中場所,現場收集簽名,希望大眾把握機會積極參與。


第 89 號「支持兒童、青年和家庭法案」

省府在去年聖誕休假前悄悄地提出了冗長的「支持兒童、青年和家庭法案」(Bill  89,Supporting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Act)。如獲通過,它將完全廢除並取代現行已有 32 歴史、被指過時的「兒童和家庭服務法」,該法管理兒童保護、收養及寄養服務。第 89 號法案要求兒童保護、寄養和收養服務提供者以及法官,考慮和尊重兒童的「種族、血統,原生地、膚色、族裔、公民身份、家庭多樣性、殘疾,信仰、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支持兒童、青年和家庭法案」同時堵塞現行法例的盲點,將保護兒童服務延長至十七歲。 目前,16 和 17 歲的青少年可能不符合保護兒童的資格,但年齡亦不足以符合成人計劃的條件,令不少這些兒童被迫輟學,甚至為了生存而犯法 。

這 89 號法案原意是好的,尊重文化、宗教和區域差異;以兒童的最大利益為福祉。省府提交法案時,反對黨及傳媒均沒有刁難,認為是順理成章,中文媒體更鮮有提及。 但令人憂慮的是,法案同時要配合較早時通過的第 28 號「家庭平等法案」(All Families Are Equal Act)﹐ 加入了「性別認同」和「性別表達」的內容。 新法案下,父母若不認同子女的性別認同及取向,保護兒童會有權介入;新法案同時刪除了領養父母須要考慮孩子宗教信仰的因素。

有基督徒家長組織 PAFE 多次批評,第 89 號法案實質上是在家庭中實施性別意識形態,自由主義者正逐步取代父母的權利,目的是將權力直接轉移到省府手中。法案一旦通過,將進一步侵蝕父母的權利。例如,如果孩子被識別為「跨性別者」(transgender),但父母拒絕認同這一點,則該孩子可被視為需要由政府保護。組織呼籲大眾要更了解第 89 號法令人擔憂的部份內容,並向省議員反映,希望法案最終能作出修訂,維護父母應有的權利。

聖經多次明確指出,教養子女是父母是的天職,絕非政府或第三者可以取代。「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