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輔導家庭的時候,有不少人消極地感嘆說:你教導的實在不錯,但是在我現實的情形下,實在是行不通的。那倒也是,有不少人的輔導很理論化,甚至在教會裡面也會如此,只唱一些屬靈的高調,八股的教條主義,並沒有提供任何現實的方案,可以讓被輔導者實行出來。結果這被輔導者,只有絕望地放棄了。太可惜了!無論是那一種的輔導: 家庭、倫理、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等。輔導者不了解問題的細節、現實的條件和可能的後果,都可能會誤導了人家。舊約聖經中,路得的名言自然是極美的﹐但是跟著婆婆到達這個陌生的地方,她並不是天真地坐在那裡信靠神﹐到時候事情結果不理想的話,還來責怪神。有些人的所謂單純的信心,就是沒有行動只等候。路得和拿俄米的行動可以做我們的榜樣。信靠神有些時候要安靜等候,但是有些時候卻需要採取實際的行動。
面對現實
「於是二人同行,來到伯利恆。她們到了伯利恆,合城的人就都驚訝。婦女們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路得記1:19-21)
環境的反應
「驚訝」﹐原文是混亂、驚慌、糊涂塗了。他們問說:這是拿俄米嗎?拿俄米只離開了十年,但是明顯的,她們不能夠認出她來了。拿俄米得到的並不是一個溫馨熱烈的歡迎,只是同胞們一個不敢接受她的態度。拿俄米還帶了一個外邦女子﹐而在以色列人的傳統裡面,他們是相當地排斥外邦人的。這兩個舉目無親的寡婦,如何在這個陌生的老家求生?她們本來的地產,又如何可以取得拿回來?
這樣的狀況我有親身的經歷。在廈門鼓浪嶼,我們以前住的房子是我外公的。我最近有機會回去﹐基本上就是懷舊,想重溫舊夢,看看我兒時住的地方。但是那間房子的主要樓層,就是我們小的時候住的二樓,已經租給別人了。我們上樓去看的時候,那對夫妻緊張得不得了﹐一直在問我們是不是要取回房子﹐他們肯定是不歡迎我們到訪的啦﹐我們自然是不在乎這房子啦。但是當年的拿俄米和路得卻是回來住的﹐那些佔了她們的產業的人能不緊張嗎?
拿俄米的心態
拿俄米的心態也不是很積極。她先是怨命。她的名字應該是甜美的,要反映父母對她生命的期望,但是現在卻變成了苦的。自然她不知道神所安排的計劃,不但是她們面對的問題不但得到出人意外的解決,還有神永恆計劃的一部份,那就是人類的救世主要從路得的後代而生。很有意思的,希伯來文「瑪拉」﹐就是希臘文中的「瑪利亞」。拿俄米以為神把她本來是甜美的生命變成苦命,但是新約記載了當童女瑪利亞在她順服神的時候,卻所發出甜美頌讚的詩歌:「我心尊主為大, 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祂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路加福音1:46-48)
路得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面對的新環境可能不接納她,她唯一在這個地方的親人,婆婆自己也苦不堪言。她很有可能會消極彷徨不知道何去何從。但是她並不這樣﹐反而她決定了既然要跟從婆婆的神,她就鎮定地採取應有的行動。
實際行動:掌握機會
「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路得記1:22)
收割的時候是大家很忙的季節,哪會有人有空閑來關懷這兩個寡婦的福利﹐路得盡可以就呆在家裡,陪著婆婆彼此可憐。如果她那樣做﹐說好聽點,是安慰婆婆,但是也是顧影自憐,而且無法掌握面前的機會。路得的行動卻不是這樣:
「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族中,有一個人名叫波阿斯,是個大財主。摩押女子路得對拿俄米說,容我往田間去,我蒙誰的恩,就在誰的身後拾取麥穗。拿俄米說,女兒阿,你只管去。路得就去了,來到田間,在收割的人身後拾取麥穗。她恰巧到了以利米勒本族的人,波阿斯那塊田裡。」(路得記2:1-3)
路得掌握了這個大家都很忙的季節,採取她自己的行動來養活她和婆婆。原來出去拾取麥穗是路得自己的提議,不是婆婆提出來的﹐但是她還是先征求婆婆的意見。她也不知道要去那裡,只是誰恩待她,讓她拾取,她就在那裡。一個真正依靠神的人,不會有太多的要求,只是安心仰望神,看神如何開路。這種人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失望,更不會怨天尤人,總是高高興興地出去﹐快快樂樂地做她手所做的事。她哪裡會知道,她竟然恰巧到了她們的親族,大財主波阿斯的田地。可見,神所預備的道路一定是最美好的。
盡力而為
「她說,請你容我跟著收割的人,拾取打捆剩下的麥穗。她從早晨直到如今,除了在屋子裡坐一會兒,常在這裡。」(路得記2:7)
路得謙卑的態度深得管理的人之心。「跟著」、「剩下」﹐這是一點都不貪心。她更是殷勤安靜地幹活,從早晨一直留在田裡。「常在這裡」﹐原文是一直站在這裡。這種殷勤的工作態度,實在是難得。不少人若在她的情形之下,可能草草了事,揀夠了就不幹了。但是路得態度認真﹐難怪管理的人十分欣賞她!波阿斯還不認識她的時候,一眼就注意到路得的與眾不同﹐所以特別地問監管的僕人這女子是誰。
神的眷顧
「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阿,聽我說,不要往別人田裡拾取麥穗,也不要離開這裡,要常與我使女們在一處。我的僕人在那塊田收割,你就跟著他們去。我已經吩咐僕人不可欺負你。你若渴了,就可以到器皿那裡喝僕人打來的水。路得就俯伏在地叩拜,對他說,我既是外邦人,怎麼蒙你的恩,這樣顧恤我呢?」(路得記2:8-10)
波阿斯一方面接納路得,但是一方面也是希望路得有個專一的心態。一位真心跟從神的人,不會到處求道,東奔西走,不能安定不下來。不會羨慕別的地方有某些好處,他會經常和神的僕人在一處,也會從神的泉源那裡得到滋潤。路得還很謙卑地承認自己的不配﹐這是一位真正轉向神的人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