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兒女】婆媳和諧合家歡

 

parenting自古以來,婆媳之間的矛盾是個經典的問題。據我觀察﹐一般最明顯的問題是彼此的妒忌。單親的媽媽,無論是什麼原因,對兒子自然有一個投影寄託,在兒子身上見到丈夫的影兒,或者是所需要的男性陪伴。我曾經見過有極端到兒子新婚夜,竟然還要先陪媽媽睡,到半夜一點,等媽媽睡了才過來洞房!這自然是極端的變態啦。小之也有新婚年輕人,第一天早上起來,在吃早餐時丈夫擁抱著妻子吃﹔婆婆一進來,啃一聲,兩個年輕人立刻正襟危坐。

另外一位媽媽說:我兒子一向都十分孝順,就是娶了那個魔鬼之後,變了一個人!這種母親,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痛苦的婚姻生活,傳授給自己心愛的兒子。兒子的婚姻被破壞了的時候,兒子會痛恨媽媽的惡心腸。這老太婆也會一輩子孤孤單單地活在痛苦中。這個現象自然也可能發生在有丈夫的婆婆。多數或者是跟丈夫的關系不好,還是對丈夫的期望沒有達到,又有些是跟兒子特別親熱,放不下的感情。這種還好一點,因為起碼有自己的丈夫陪伴。

有些時候,也有特別妒忌心強的女人,從開始就要完全控制她的丈夫。我也曾經見過有女強人,結婚的時候竟然要求丈夫,要基本上和他自己的家人斷絕關係!真是匪夷所思。還好這女人只生一個女兒,大概以後女兒結婚的時候,也要女兒做同樣的要求!不過如果生了一個兒子,那該怎麼辦?這兩種人,無論老少,基本上都是自我中心。她們的愛就是擁有﹐到頭來是自己痛苦,也帶給兒子痛苦,破壞了他的婚姻。

但是比較普通的﹐還是生活習慣的不同所引起的沖突。一般來說,女人還是比較在家的。婆媳之間起碼有不同年齡時代,再加上不同背景、生活習慣、文化、教育水平、地區、興趣、個性,等等。避免沖突,促進和諧,那就要下一點功夫﹐大前提是要彼此了解,然後要彼此配搭、謙讓、尊重、考慮對方的好處。媳婦好,兒子也幸福;婆婆好,丈夫也安心。正是合家歡!

聖經提到婆媳關係的個案不是太多﹐拿俄米和路得的故事是大家最熟悉的了。

苦難的家庭

「當士師秉政的時候,國中遭遇飢荒,在猶大伯利恆,有一個人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往摩押地去寄居。後來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婦人和她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娶了摩押女子為妻,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在那裡住了約有十年。瑪倫和基連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路得記1:1-5)

離開神的供應

伯利恆原文是:糧食之家﹐結果也會有飢荒。什麼原因,我們不知道。以利米勒原文是:神是王﹐他是猶大支派的後代。自然他不知道原來君王要從猶大出來。竟然不能夠信靠神,離棄 神的約往外邦拜偶像的地方去,就是為要糊口。今天也有多少人從這裡搬去那裡,並沒有考慮是否 神的旨意,也沒有考慮新地方的屬靈環境。身為妻子的人,有些時候,也無可奈何﹐所謂嫁雞隨雞。拿俄米原文是甜的意思﹐也是溫馨的。這恬靜的姐妹,順服丈夫帶著兩位將要成年的兒子,一同走這一條不一定是合 神心意的道路。兩位兒子的名字原文,瑪蓮是病了,基連是完了。結果兩個兒子都娶了摩押女子為妻。十年之後,家裡的男人全部死光了。根據拿俄米後來自己的話,連他們帶過去的財物都成空﹐真正是財散人亡。她自己也從甜美變成痛苦﹐瑪拉(就是新約的瑪利亞)的意思是苦的。

很明顯﹐這兩個兒子很年輕就死了﹐連一個孩子都沒有留下來,只剩下三個女人,都是寡婦。當時候的寡婦真正是無依無靠的﹐多數要靠孩子長大來供應她們。沒有孩子的話,也沒有人請她們務正業﹐很多只好當妓女或者乞丐。在以色列地還有律法供應她們的規矩,在外邦,根本就讓她們自生自滅。離開 神的供應就是這麼孤苦伶仃﹐可憐!

信心的回歸

「她就與兩個兒婦起身,要從摩押地歸回。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與他們。」(路得記1:6)

在拿俄米窮途末路的時候,她「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眷顧」﹐原文也常常用在計算軍隊和日子。 神百姓的地方,就是有災難的時候, 神也有祂的時候,到了時候, 神還是會施恩。 神的時候到了, 神的供應還是會回到他的百姓。但是就算是 神的子民,要得到 神的供應,也必須回到 神的懷抱。 神的兒女應該是永遠在 神的家,得到 神一切的恩典。這是為什麼在整本舊約裡面, 神不斷地呼召他的兒女們要回來。拿俄米現在不必跟從他的丈夫走﹐她自己起來跟從 神,回歸到 神的懷抱,得到 神的恩典。

但是她不是單單自己走,她也有責任要帶領她的兩個媳婦。無論她們願不願意跟從她,她也應該給她們一個選擇。這個選擇不是盲目的,需要清楚了解做決定的後果,和可能發生的事情。她真是一位盡責任、有理性的婆婆﹐一點都不勉強她的媳婦們跟從她。

「拿俄米對兩個兒婦說,你們各人回娘家去吧,願耶和華恩待你們,象你們恩待已死的人與我一樣。」(路得記1:8)

雖然她們起初都不肯離開她,要跟她一同回去婆婆的家鄉,但是拿俄米還是理智地分析她們的狀況。兒婦們還年輕,需要伴侶,感情的需要是很理所當然的﹐就如保羅討論及教會中的寡婦時候所說的:「至於年輕的寡婦,就可以辭她。因為她們的情慾發動,違背基督的時候,就想要嫁人。」(提摩太前書5:11)

反觀今天﹐多少婆婆們無論如何就是要兒媳婦死心塌地地跟從她,不肯面對現實,兒媳婦反叛的時候,只有一生怨天尤人,滿腔苦毒。到頭來還是自己受苦,孤孤單單地了此殘生﹐何苦呢!身為婆婆的人,有一個瀟灑的態度,一方面不給小輩壓力,另一方面自己也活得高興。關鍵在乎真正依靠 神﹐就如保羅在提摩太前書所說的:「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是仰賴 神,晝夜不住地祈求禱告。」(5:5)這種的老人家真正是人見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