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日是猶太人一個重要的日子。凡到過以色列旅遊的人都知道,虔誠的猶太人必定嚴格遵守安息日不可工作的規定,因此從星期五晚上至星期六黃昏,店舖全面休息,所有猶太人只作有限量的活動。
其實安息日的意義,遠比暫停工作來得深廣。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是一名波蘭出生的美國猶太教拉比,二次大戰時流亡至美國,在美國猶太神學院(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擔任倫理學教授,為二十世紀最受敬愛的宗教領袖之一。他所寫的《安息日的真諦》(The Sabbath: Its Meaning for Modern Man)被認為是近代談安息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赫舍爾以優美的文筆、熱切的情懷,及滿腔對上帝所造萬物的愛,寫下了本書,出版之後,就被推崇為猶太信仰經典之作,幫助數以千計的讀者在現代生活中追尋生命的意義。
對於猶太人來說,安息日就是上帝創造天地萬物之後最後的創造。祂以三個行動來標誌出這特別的第七日,就是:安息、賜福,並定為聖日。在不可工作的禁令之外,還加上了對祝福的歡喜,以及強調聖潔的重要。
直至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上帝頒布十誡,其中「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列為第五誡,而且是敘述最為詳盡的一條誡命。因此歷世歷代猶太人不敢僭越半步,為避免觸犯誡命,於是附加更多人為的細則,寧可多做,也不要違背律法的要求,唯恐招致上帝的刑罰。
在戰戰兢兢的心態之下,諸多的禁戒反而成為人的束縛,讓人在安息日中得不著真正的自由與安息,大大違反了上帝原先的心意。
在這個上帝定為聖日的日子中,所有人奉命不可工作,不少人都認為是要人從無休無止的辛勞中獲得放鬆,體力得以恢復、心靈得到更新之後再回到工作崗位,以便有更強大的力量來面對即將要來的挑戰。
然而安息日的目的不止於此。猶太拉比深信安息日非為工作日而設;工作日反為安息日而設。安息日不是生活的插曲,而是生活的高峰。
因為在安息日不可工作的誡命之前的一句話是:六日要勞碌作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上帝當守的安息日。一切的工作、勞動就是為了這一日來敬拜上帝、思想上帝的恩典和奇妙的作為。在這日,我們遠離俗務、放下手中生產的工具、停止對科技文明的崇拜、甚至不使用金錢;一個人不可在第七日辛苦操勞,即使是為服事上帝而操勞,也不可以。在這日,我們回歸自我、脫去一切的牽掛、投入上帝的懷抱,回復起初上帝創造人類時所賦與的自由與奔放,重拾生命美好的本質,就是人性的善良與尊嚴。
在第七日,我們不再為著生存進行殘酷的鬥爭,摒棄了個人與社會層次的一切衝突。這日子意味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平安。不單是我們自己,我們的家人、僕婢、牲畜,甚至寄居的客旅,也不再為工作操勞、為世事擔憂,一起進入上帝所賜的安息裡。
猶太人的信仰並非抽離現實,他們不拒絕文明,卻是勝過它。安息日就是讓人學習勝過文明的藝術。以合宜的態度面對身外之物,既可擁有它們,又能不依附它們。在安息日,我們試圖不受科技文明影響,而如常生活。
在六日創造之後,世界還缺少甚麼?安息日最後出現了,世界便完全了。沒有休息,勞動便沒有意義。一切刻苦勞累,就是為了片刻的安寧。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在這一天創造了安穩、寧謐、和平與沉靜,讓勞苦的得享安息,困乏的重新得力。
因此,安息日是一個歡樂的日子,我們必須滿懷喜悅,與萬物一同向上帝獻上感恩與讚美。這個日子教導萬民那當受讚美的應該是誰。
安息日也是通往永恆的一道橋樑。猶太古老的觀念,認為安息日與永恆本為一,而且是永恆的源頭。除非一個人在此生此世,學會品嚐安息日的寧靜與美好,否則他無法在來世享受永恆的滋味,那將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這樣看來,安息日的意義不僅是用一天的時間放下工作,而是讓人全方位學習應有的生活態度和調整生命的方向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