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基督大世界】虛空與滿足

 

整本聖經由六十六卷書合成,其中最「屬世」,最「接地氣」的書卷,大概非「傳道書」莫屬了!書中提到很多「現實看得見」的現象,而且這卷書的作者對「人世間的道理」有很深刻的親身體悟。根據這卷書的內證,這書的作者極可能就是以色列王國的「所羅門王」。聖經列王紀上三章11-13節說這位王曾向神求智慧,神就賜他極大的智慧,「甚至在他以前沒有像他的,在他以後也沒有像他的。他所沒有求的,神也賜給他,就是富足、尊榮,使他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

這個王非常的有智慧,但是在他所寫的共十二章的「傳道書」裡,除了第十章,其前後章節都有提到「虛空」,而且提到「虛空」一詞居然有三十次之多。中國的一位思想家莊子在《庖丁解牛》中說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觀點和所羅門王的很相似,但其中最大的差別是所羅門王打從心裡「知道」有神,而且神也兩次向他顯現,且向他說話。他在書中也很有智慧地提到:「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道書三11)

這麼有智慧,有權勢,富有的所羅門王在享盡人生的榮華富貴後,為何對人生的體悟是「虛空」呢?他對人生是「虛空」的論點,充分顯示出他是一個「知道」有神,卻與神「沒有深交」的人。他憑自己的「超級大腦」,用「人的眼光」來探索生命的意義,「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是他這位人世間大有智慧的人,用他屬世的眼光與智慧所能得到的最佳的結論。這一點和他的父親「大衛王」截然不同!

所羅門雖然知道有神,卻沒有和神建立「好的關係」,對神也沒有敬畏之心,以致到晚年,雖然有智慧,卻沒有與智慧相稱的行為。聖經說:「所羅門有妃七百,都是公主;還有嬪三百......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列王紀上十一3-4)。

所羅門娶來的外國女子一步步地引誘他遠離神,不僅如此,他可能為了討好自己心愛的女人,還跟著去拜外邦充滿淫亂的神,完全忘了賜他智慧,施恩與他的神。所羅門的父親大衛王卻不然,當他的罪行被先知拿單揭露時,他在神面前深深地悔改,他甚至向神說:「神啊,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裏面重新有正直的靈。不要丟棄我,使我離開你的面;不要從我收回你的聖靈(詩篇五十一10-11)。

從大衛王的著作裡,可以看到他對神心存感恩,對人生充滿盼望。詩篇共有一百五十篇,大衛的詩就佔了七十三篇之多。他藉由作詩,向神誠摯地吐露心聲,對神真情流露,藉由這些詩章,我們可以看到他與神的「交情菲淺」。大衛從神得到極大的滿足,所以他能說出:「我將耶和華常擺在我面前,因祂在我右邊,我便不至搖動。因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你必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在你面前有『滿足的喜樂』,在你右手中有永遠的福樂。」(詩篇十六8-11)。大衛不僅認識神,也緊緊地抓住神,所以他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他的「滿足」和所羅門的「虛空」形成極大的對比。

所羅門與神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雖然知道有永生這回事,自己卻無永生的確據,難怪他會感嘆:「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傳道書三18-21)

所羅門與大衛對人生的體悟的最大不同點,在於是否真正認識神,與是否與神持續維持和好的關係。您我對人生的體悟又是什麼呢?是如所羅門般,知道有永生,卻受困於肉身的情慾與世事的纏擾,結果與神保持距離,導致因為心靈得不到真正的滿足,而感到「虛空」;還是如大衛般,因緊緊與神同行,與神有親密的友好關係,且有從神來的永生的確據,而感到「滿足的喜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