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惡性循環?
上期述說那位太太處於無可奈何接受的失物衝突暫時緩解再失物再衝突循環圈﹐她仍然堅持自己是受害者﹐認為一切問題都是由對方造成的。她由於感到對方不忠而被騙﹐心中產生怨恨﹐進而思考報復﹐跌入惡性循環。她怎樣可以跳出這個牢牢死結呢?想要跳出「我是受害者」心態﹐先要明白「受害者心態」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即是說是可以改變的。既然是可以改變﹐便要去找那改變的源頭。從上述有衝突多年的夫婦例子而言﹐回看兩個人由初相識到結婚﹐起初最基本起點是彼此的互相信任﹐如果這信任的基石動搖﹐其他的事情都難以有穩健發展。在哪裡跌倒﹐要在那裡站起來。他們的信任問題是在甚麼時候開始的呢?
太太對丈夫起疑心的起點會在哪裡呢?真正的起點又是哪裡?按上述例子看﹐是丈夫擺設那鏡是觸發點嗎?抑或是那鏡子挑起那太太早已藏在內心對親密關係者的基本不信任?另外﹐是甚麼原因觸動那位丈夫要放那鏡?是一時隨意的惡作劇?還是自己的心理防衛?而太太又是否有妄想性多疑呢?是否反映出她的自信偏低﹐低自我形象?抑或是她的操控心太強(Manipulation)?若要層層深入追查﹐可能是還沒有探討到最終極點時﹐彼此無了期的衝突早已把婚姻弄破裂了!那怎麼辦呢?以下的幾點提議﹐可以作為太太跳出惡性循環的參考:• 「從另一角度看同樣問題」。試想一想﹐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首先放下不是他﹐還會有誰的想法﹐改去想:他並非故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英文諺語有句 "think outside the box" 就是指要跳出原有框架﹐才可找到問題的答案。有個真實例子﹐某夜﹐有位太太在處理衣服準備拿去洗﹐在丈夫外套袋裡找到一條女性的手錬是她從未見過的。她問丈夫﹐丈夫一時之間無法解釋﹐於是她大發脾氣﹐聲淚俱下﹐指他在外有女人﹐他則否認﹐卻也不知怎解釋。稍後﹐女兒回家﹐見到那手錬﹐便立即說:「原來在這裡﹐是她男友送的﹐之前一晚回家太倦﹐隨意放在衫袋裡!」丈夫那時才放下心頭大石﹐愁容也鬆弛下來。太太亦有小許悔意﹐太早莽下判斷﹐發脾氣和不接受丈夫解釋!現實是並非每次有那麼幸運﹐有人承認那難以解釋的物件!
• 「不要在激動時發過份激烈言論」﹐一時衝動的說話講出了﹐收不回。即時眼目所見情景﹐未必是事實的全部。有個故事﹐主人回家見到心愛的狗口中有血﹐又見旁邊的小兒腳傷有肉被咬破﹐主人以為是狗咬小主人﹐便立即以鐵棍把狗打死;稍後再看床轉角處有另一隻狗﹐口中有似是兒子的肉﹐卻也受傷。他重整劇情﹐大概是他的兒子被外來狗咬﹐他的愛犬勇救小主人而與那狗大戰﹐彼此受傷。主人回來只看到下段﹐未看上段﹐便錯殺了忠良義犬!未了解全面﹐便迅速下定論﹐容易作出錯誤結論和行動﹐並且不能回轉。
• 「世上還有比我更慘的嗎?」當然有﹐比你的處境更慘的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叫你接受﹐而是叫你不要只看你最慘的那一點﹐更不要長期定睛看那最慘的一點。慘痛、傷痛﹐會很難受﹐但這些都會過去。
• 「給自己一個break」。善待自己﹐放鬆心情﹐看看喜劇電影、上網聽聽喜愛的歌曲、閱讀幽默小品、讓自己心情保持彈性、輕鬆、情理兼備。
• 「不要勉強自己凡事要盡善盡美」﹐放下完美主義的標準。你要重新站起來﹐會有些吃力﹐若果仍然對自己、對別人、對各方面都要求高﹐難免會有更多失望。
• 「不必去找終極原因」﹐因為可能永遠都找不到。例如上述例子﹐家中物件移動﹐是太太拿了卻忘記嗎?是丈夫拿去忘記知會太太嗎?是刻意的還是無心之失?再者﹐找不找到終極原因﹐重要嗎?因為窮追不捨難免引發審查與辯護﹐形成控方與辯方的對立﹐關係進一步撕裂。值得嗎?
• 「所有疑點﹐利益歸於被告」。太太要指控丈夫有第三者﹐在未找到第三者其人之前﹐一切証據仍是「可能」﹐除非是捉姦在床﹐或是有真憑實據﹐否則不宜未蓋棺便論定。
• 「公平來看﹐平心而論」。再者﹐究竟那位丈夫是否經常外出不在家晚飯?丈夫是否有特殊花費?丈夫是否沒有陪太太?假如丈夫平日在家吃飯﹐週末又經常一起﹐放假亦會一起去旅行﹐那他會有甚麼情況下去找第三者呢?這位太太是是否過份猜疑呢?
終極解決之道:寬恕﹐放下﹐忘記﹐再上路要在傷痕重重的婚姻關係上繼續經營下去﹐而不選擇分手或離婚﹐雙方都要付出很多心力精神。在此﹐特別提出更具挑戰的終極解決之道﹐包括寬恕、放下、忘記、再上路。若彼此仍然對對方有愛在心中﹐便會以包容寬恕開始。寬恕之心、忍耐之德﹐是需要鍛煉的。
寬恕
人非聖賢﹐人誰無過。寬恕別人的過錯就是善待自己不記恨。當然﹐要寬恕曾經傷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氣甚至仇恨從心裡驅趕出去﹐的確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胸襟。有三位前美軍士兵站在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前﹐其中一個問道:「你已經寬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虜的人嗎?」第二個士兵回答:「我永遠不會寬恕他們。」第三個士兵評論說:「這樣﹐你仍然是一個囚徒!」聖經記載三個很經典的寬恕故事:約瑟寬恕曾謀害自己的哥哥﹐浪子回家父開懷擁抱﹐被控淫婦耶穌不定罪。在寬恕的背後﹐是有愛作基礎。
愛與寬恕像是一對雙胞胎﹐有寬恕就必然有愛﹐沒有愛也就沒有寬恕。在婚姻關係裡﹐更是要時常要以愛與寬恕來面對彼此的爭吵﹐、懷疑與衝突。你若能嘗試去寬恕你的配偶﹐你內心的愛也在發揮力量。正如聖經所言﹐「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以弗所書4:32)
選擇原諒﹐較易遺忘傷痛:
2014 年 5 月 21 日刊登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的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選擇原諒的人﹐比較容易忘記以往被傷害的細節。這是因為願意原諒後﹐會產生遺忘「痛苦回憶」的機制。近些年來﹐研究人員對「原諒」與健康的關係做了大量的試驗﹐發現「原諒」這種心理活動能夠改善人體心血管功能、降低慢性疼痛、緩解壓力和提高生命質量﹐是保持健康的一劑「良藥」。而一個對以往傷痛耿耿於懷的人﹐他的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由於內心的衝突得不到解脫﹐就會導致大腦與神經高度興奮﹐引起神經緊張、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胃腸痙攣、消化液的分泌受抑制等﹐從而增加罹患心臟病、精神疾病和其它疾病的機率。生活實踐也證明﹐一個遇事不冷靜、不能寬恕他人的人﹐往往會使小事釀成大事﹐矛盾激化﹐以致給自己帶來無窮後患。感謝科學研究人員對「原諒」這心理活動給予科學角度的解釋。下期再續。
「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八章21-2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