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拜讀了閔曉雯在台灣神學院的教會音樂碩士論文,題目為《傳統聖詩與現代會眾詩歌的融合:以林森南路禮拜堂為例》。在本文中,有一些資料,我認為對各位關心教會音樂的朋友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在這裡總結了幾點。
影響現代會眾詩歌發展的原素
閔曉雯認為教會從 1960 年代開始流行唱短歌,所以1960年代可以算是「傳統」與「現代」會眾詩歌的分野。而這個運動也已有 50 多年的歷史了﹐閔曉雯在她的論文中詳細說明她下這個定義的原因。
「現代」會眾詩歌與三個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第一個運動是二次大戰後興起的青年歸主運動(Youth for Christ Rallies)和靈恩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在當中西方聖詩增加了唱短歌(Chorus)和讚美歌(Praise song)的形式。
當時美國佈道家葛培理(Billy Graham)牧師喜歡用現場音樂並用生動活潑的唱詩方式﹐這種風格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在他的集會上,他經常會用聖詩歌的副歌為短曲。這些短曲的主要優點是容易記憶,而且容易重複﹐因此人們可以非常迅速地記住它們並且深入人心。
靈恩運動起源於五旬節教派,這些教會一般重視悔改、靈洗、講方言、醫治等。他們崇拜的風格往往比其它教會更加自由,會眾邊唱詩邊拍掌,並且不時會加上肢體語言。這個運動使教會音樂從 "注重理性與聖經的真理,轉向強調滿足感情的抒發、及心靈的醫治,使現代人在強大的生活壓力下得到釋放" (閔,15)。
第二個運動則是羅馬天主教召開第二次梵蒂岡會議(Second Vatican Council or Vatican II, 1963~1965)。這會議影響了禮儀式崇拜的更新,使崇拜回歸聖經和歷史的角度。
這個更新運動掃除了形式化的禮拜,因而引起傳統宗派領袖的注意。不久也引發了傳統宗派的改變,使崇拜回歸聖經和歷史的角度。這個運動 "使天主教和改革教派在歷史上長期的對立得以互相靠攏,對聖詩的影響是打破宗派界線,對遺留下來好的傳統聖詩為各主流教會接納" (閔,16)。
第三個運動則是 1983 年七月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普世教協的第六屆大會。這次會議期間,牧者打破了各教派之間的距離,強調會眾在崇拜中的參與,並鼓勵會眾用 "自己的母語在普世禮儀中插入感謝、讚美、懇求、認罪的回應,使第三世界富於民族色彩不同於西方傳統的教會音樂得以抬頭" (閔,16)。於是,除了那些我們所熟悉的希臘、羅馬西洋音樂以外,現代教會音樂開始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伊朗、阿拉伯、印度、中國、及印尼、非洲)。
現代會眾詩歌的特質
閔總結這些現代會眾詩歌的特點(閔,17):
1. 個人主義盛行:六十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1963~1973)由於時代的動盪加上富裕的經濟環境,使他們不再單單滿足於客觀的上帝,而從主觀的自我中尋找權威和意義的源頭。他們期待在敬拜中遇見神,一種可實實在在地接觸神的個人經驗。
2. 流行音樂化:二十世紀教會音樂受電子音樂影響,伴奏樂器改用鋼琴、或電子音響合成器。領唱者手持麥克風,用電吉他、低音吉他、鈴鼓伴奏,用和音的伴唱,都是流行音樂的表現方式。
3. 多元文化風格:教會慢慢邁向多元族裔的結合,敬拜不能脫離文化﹐而文化會出現轉變,比如過去音樂強調宇宙的和諧,現在則注重感情的表達;由於人口不斷的轉移,教會將朝向多元文化的敬拜,而音樂的風格更趨向包容性,可以容納其他文化的音樂。
4. 會眾參與性高:音樂要簡單使會眾都能參與,無論各種年齡層在禮拜程序中都能投入。
5. 強調聖靈遇見神自己: 藉著唱詩成為有靈的活人,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自 1960 年以來,這些影響的例子之一是「敬拜讚美」運動。閔指出台灣教會引進的「敬拜讚美」有幾個特色(閔,17):
1. 訴諸感性以重複的方式將會眾帶入歌詞的意境中。
2. 氣氛力求輕鬆活潑,運用現代樂器如電吉他、鍵盤樂器、爵士鼓、打擊樂器等,將會眾的情緒帶至最高點,然後拍手將榮耀歸給神。
3. 運用肢體,藉身體的動作如拍手、舉手、身體律動、跳躍等表達,或引發心靈感受。
4. 用敬拜團的方式站在台上帶領會眾敬拜,不用歌本,採用投影大螢幕的方式,或製成 powerpoint。
結語
儘管我們在北美,你可以從每主日所唱的詩歌中看到以上所講的音樂原素吧?讓我們在審視過去的音樂發展和演變的同時,也積極地為未來的教會音樂事工發掘更多創意和空間。
參考
閔曉雯:《傳統聖詩與現代會眾詩歌的融合:以林森南路禮拜堂為例》﹐台灣神學院教會音樂碩士論文,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