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遊戲叫「傳話遊戲」。遊戲的方式是由第一個人將一段話傳給第二個人,然後再由第二個人將「二手」的話傳給第三位,然後此人再將「第三手」的話傳給第四位,依此類推,結果最後的那位所聽到的話的意思,常常和第一位所傳遞的差異甚大!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很多事,很多時候也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誤傳有關。不過很不幸地,這「意識」常是攙雜著自己負面的情緒!舊約聖經創世紀二章8-25節及三章1-13節,就提到因為對話語的傳述與理解不當,所產生極大的破壞力。
人與人關係的破裂常包含四個步驟:
一、曲解/誤解話的本意
創世紀第一和第二章提到神偉大美好的創造,神創造的高潮是在第六天造(『造』﹐原文有『塑造』之意)了第一個人亞當,而且是照祂的形象樣式造的。神造了亞當後,將他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園子。神吩咐亞當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神先造亞當,要他做看守、管理的工作。不知過了多久,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所以神又用土造野地各樣走獸和空中各樣飛鳥,且將牠們都帶到亞當亞當面前讓他為牠們取名字。只是從動物裏,亞當沒有找到合適的配偶來幫助他,所以神使亞當沉睡後,就用亞當身上所取的肋骨(「肋骨」﹐原文有「肋骨」和「側邊」之意)造了夏娃,讓夏娃成為亞當得力的幫手。
從以上的次序,可以知道神當初吩咐亞當:「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時,夏娃還未被造,所以當蛇引誘夏娃時,夏娃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這句話時,一定是在亞當傳述給她後,她又加入自己對神話語的解讀,因為夏娃在轉述從亞當聽到的神的命令給蛇時,又添上了自己的話「也不可摸」!此時,狡猾的蛇就用「似是而非」的話來誘導夏娃誤解神的話。
客觀來說,夏娃當時是因被蛇所「誘惑」而違背神的命令,但是亞當在夏娃被引誘時也是在場的(創世紀三章6節直譯是: 又給那「同她在一起」的丈夫,他也吃了)。亞當對這「可吃」或「不可吃」的命令,及吃後的下場會如何,應該是清楚明白的,因為這吩咐是他直接從神領受的。但是當蛇扭曲神的話來引誘夏娃時,在一旁的亞當卻不做聲,任憑夏娃和自己一步步地落入蛇所設的陷阱裏。
《活在遮蓋之下》(Under Cover)一書的作者約翰·畢維爾對這部分有個很精闢的見解,他說:
「夏娃是『被誘惑』而不順服的,但亞當完全知道他在做什麼。我曾目睹教會中有人在沒有被蒙蔽,完全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的情況下,違背上帝的命令..... 還有另一些人(他們佔了教會中不順服的人的大多數)是被欺騙的,和夏娃一樣,無知使他們向誘惑和不法的隱意敞開他們自己」!
當「甲」對「乙」有成見或過節時,為了找附和他的立場的人,「甲」找機會藉著「丙」對「乙」的某些話「似懂非懂」時,很有技巧地引導「丙」相信自己對「乙」的話語的解讀;這被鼓動的「丙」很可能選擇用符合「自己心意」的方式,來順著鼓動者「甲」的意思,自願被誘導解讀「乙」的話,導致「丙」完全曲解「乙」話語的本意,結果「丙」對「乙」充滿敵意。然後「丙」對「丁」講述「乙」的不是,「丁」因此對「乙」憤憤不平,「甲」因此達到解恨的目的,而且一下子多了兩個同夥(「丙」和「丁」)站在他那邊,成為他的附和者,無辜的「乙」一下子成為「全民公敵」了!
二、產生懷疑
當蛇用「似是而非」的話:「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神的原話是:「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及用:「你們不一定死」(原文直譯是:「你們一定不死」,神的原話是:「吃的日子『必定死』」)來引誘夏娃時,雖然「一定死」和「一定不死」意思完全相反,「豈是真說不許......所有樹上的果子......」和「隨意吃......只是......」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別,但聽到蛇的這番話,夏娃的心一下子被攪動了,忽然「明白」神原來這麼有心機,居然為自己留一手,還用命令來欺哄防著他們,怕他們「如神能知道善惡」。以往他們一直覺得神是充滿慈愛與慷慨的,現在發現原來神是個有私心的小氣鬼。不知道亞當有沒有正確地轉述神的命令:「......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這句話給夏娃,因為夏娃對這句話的認知是「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在蛇的誘導下,這個「惟有」忽然變得很刺耳,夏娃於是開始對神不信任,懷疑神的「神(人)格」,甚至連祂的話都不相信了。
當我們對別人的人格產生懷疑後,這人說的每句話,似乎都變得不可信,我們甚至還會戴上有色的放大鏡來看這個人的一舉一動。在馬太福音十二章裏記載耶穌不顧安??息日律法細節,容許他的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這在文士和法利賽人眼中是一個不被允許的舉動,於是他們開始懷疑耶穌,不信任耶穌,一路監視他,結果耶穌所作的事,沒有一件是他們看得順眼的。他們因此向上帝關上心門,耶穌做的其他好事他們都看不到。很可悲的,因為嫉妒再加上個人的私慾,他們最後竟然產生「違背律法」(不可殺人) 的心,居然在一起聚會商議,商討如何將這他們視為擾亂人心的耶穌置於死地。
三、私慾的隱動
在蛇的推波助瀾下,亞當與夏娃對神的懷疑使他們的私慾被引動了,也為他們不順服神找到了很好的理由。原本天天看到的那棵看似平常的樹,一下子變得很特別,心思都被引到那棵樹上,忘了旁邊還有好多悅人眼目的樹。這時站在夏娃旁邊的亞當,在他聽到蛇與他心愛的妻子的對話時,是如何反應的呢?他的心思和夏娃一樣,完全把神的命令「有意識」地拋諸腦後,只注重眼前的。夏娃見那棵樹的果子越來越「悅人的眼目」,而且是「可喜愛的」和「使人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如神』知道善惡」,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了他的丈夫亞當。亞當大概也覺得「造反有理」,居然公然悖逆神的命令,張開口也吃了。
四、因不信任導致關係破裂
在「有心人士」的誘導下,亞當(主動有意)和夏娃(被動有意)曲解神的話,導致對神產生不信任,再加上個人私慾的發動,於是他們悖逆神的命令,吃了神當面吩咐亞當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因著悖逆,人與神的關係就因此破裂了。在吃了禁果後,神呼喚亞當:「你在哪裏」時,他竟然對與他關係原本極親密的神說:「我在園中聽見您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在吃禁果之前,亞當和夏娃在神面前,以及彼此之間雖是赤身露體的,他們卻一點都不覺得羞恥 (創世紀一章26節),但是當與神的關係破裂後,人與人的關係隨之破裂。關係破裂的第一個表現,就是「躲藏」與「撇清關係」。
當神對亞當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亞當居然回答:「您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接下來是「諉過」,神對夏娃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夏娃將責任推開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創世紀三章1-13節) 原本與神有好關係的一對「美好」的夫妻,因著「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約翰壹書二章16節),自願被「引誘」,公然悖逆神的命令。這悖逆的結局,就是與神的關係嚴重破裂、分離。亞當與夏娃原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係也宣告破裂!
避免被錯誤的信息誤導的最佳方法,就是「直接」去取得第一手的信息。靠著「交流」和自己「消化」得來的信息,常會曲解信息的本意。領受神的信息也是一樣﹐避免曲解神的心意,最好的方法是自己「整全」地讀神的話語(聖經),和時時與神「雙向」對話(禱告)!
求神幫助我們,有分辨的智慧,不要不明就裡,把來路不明的二手消息當成真理,容許自己因為自己私慾的產生,被撒旦誘惑、俘虜,讓自己「主動」或「被動」地成為撒旦悖逆神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