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具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可以牽引人的情緒,讓觀眾產生共鳴,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正因為話劇深入民心,更進一步可以盛載正面的訊息,作為反映現實、教化群眾、傳達真理的有效媒介。現任溫哥華泉源劇社傳道李陳嫣薇多年來熱衷於話劇創作,她深信戲劇不單可以發揮台前幕後工作人員的才能和恩賜;比起其他傳播工具,話劇更能打動人,直接感染受眾的心靈。
自從兒童時代開始,李陳嫣薇就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她愛跟隨家人去看粵劇、看電影,興趣不知不覺中由此而生,於是在家裡學著模倣,鄰近的小朋友便成為她第一批觀眾。大學時攻讀傳理系,又參加電視台舉辦的藝員訓練班,開始接受一連串的專業訓練,課餘亦參與香港話劇團的舞台劇演出,直至大學畢業後任職電視台編導,實地從事幕後工作。
移民之後,雖然不再專職演藝事業,但是每逢教會籌辦話劇節目,總是擔綱要職。期間亦積極進修神學課程,2007 年取得加拿大克里威廉神學院教牧學碩士,正式開始教會傳道的事工。
身兼兩種不同的專業,李陳嫣薇發現話劇和神學可以配搭成為完美的結合。信仰可以透過話劇的形式表達,讓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聖經的記載充滿了故事的敘述,耶穌更喜愛用故事和比喻來說明天國的真理。聽眾能夠從看得見、聽得到的具體事例中,領悟那看不到、摸不著的屬靈國度。
其實,在舊約時代,上帝為了要讓以色列人明白潔淨、感恩和敬拜的重要,便巨細無遺地向祂的子民指示獻祭的程序和細則,每一次的獻祭都是一次的演出,具體地向上帝表達敬畏和感恩,同時群眾也藉此記念上帝的作為,檢討自己的內心是否聖潔、生活是否遵行上帝的誡命。
從教會初期直至中世紀,基督教亦常常用戲劇藝術來演繹聖經故事、耶穌的事蹟、祂的受死和復活。在數百年前,印刷術尚未通行,人民的教育亦未普及,文字刊物和書本極為罕有,要達到教化群眾的目的,也只有透過舞台劇,來讓觀眾有如親歷其境,目睹歷史事實,由此傳遞聖經真理和訊息。
今時今日,傳播工具日新月異,文字刊物多如海沙,電影、戲劇隨時可進電影院或安在家中收看電視或影碟,甚至上網欣賞。然而舞台劇卻別樹一幟,演員與觀眾身處在同一的時間和空間,一起去體味故事人物的高低起跌、喜怒哀樂和生離死別,其中的感染力比起電子媒介強烈得多;而且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同一個劇目、同樣的場景、劇組和演員,因為現場觀眾的情緒、演員的投入,交流和互動之下,都產生不一樣的氣氛和效果。這正是舞台劇使人著迷的魅力所在。李陳嫣薇既為泉源劇社的傳道,又擔任監製、編劇和導演等不同的崗位,她深信表演藝術可以應用在傳福音與敬拜上,藉話劇作為福音的橋樑,從非基督徒的角度與思維出發,配合現代人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現實的故事經歷,讓觀眾產生共鳴,藉此反思信仰和生活的關係,發放積極的價值觀和正能量,將人帶到上帝的面前。
至今,她仍然專心致力於話劇創作。今年六月份,將與本地樂團 2 Fifty 合作,演出一套全新創作音樂劇《蘇屋村荷花樓》,以七十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為背景,述說年輕人追尋夢想的故事,載歌載舞,極具視聽,觀眾定必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