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討論到在婚姻生活中的摩擦難以避免,而爭吵可以分為熱戰與冷戰。我們也討論過爭吵的前因後果,雙方的衝突可以是輕微的摩擦,演變為仇視、敵對、家庭暴力、使婚姻走向破碎的邊緣。今期,我們探討以往較少討論的「冷戰」課題。
走向「冷戰」之路
首先要接受,既然在兩人相處的婚姻中,吵架是無可避免的,可否積極思考「冷戰」吵架,使「冷戰」的影響可以軟著陸,減少傷害?著名婚姻問題專家黃維仁博士曾提出婚姻破裂的徵兆中有「四騎士」,包括:
1. 批評:只有負面的批評、武斷,有的是未經証明的假設,否定配偶的正面努力、貢獻、個性。
2. 輕蔑:輕蔑來自於常期壓抑對另一半的不滿,把對方矮化、醜化、給予難聽的化名,甚至用有侮辱性的字眼形容對方。
3. 防衛:面對一方的攻擊時,另一方可能採自衛的方式。防衛其實也是責怪對方的一種方式。
4. 相應不理:不聞不問,視而不見,把對方當作隱形。當負面情緒累積到一個程度時,「相應不理」就出現了。
這四大溝通特色,相信對處於水深火熱的怨侶來說,絕不陌生,而它們的共同特色正是由「熱戰」步向「冷戰」。
「冷戰」使關係冰封
「冷戰」(Cold War)是指夫妻在衝突過程中常出現的相處形態,他們多數以「逃避」 (avoiding) 或「退縮」(withdrawing) 的態度作回應,不願意參與、拒絕理性地討論問題所在,並將自己與配偶的關係,冰封在「冷戰」的冷藏庫內。明顯的例子如:見面不講話、訊息用手機傳遞、不再一起吃飯、各自處理膳食安排,或同桌卻分開吃,各自有社交生活,分房睡,甚至不知對方有沒有回家睡。有小孩的家庭,通常會由其中一方照顧(母親較常見),如果有協議的,可能會設立固定見面及交收日期及時間地點。小孩身處於父母的「冷戰」中,是非常難受的,有可能因此而孕育出負面的成長經驗。
冰封可使積怨增怒
夫婦無論是單方或雙方面,在「冷戰」時面對彼此間的不協調、甚至衝突,最終令溝通僵化,促使婚姻關係繼續僵持下去。因為「冷戰」所表達的訊息是:「我不再、甚至停止,跟你坦誠開放地分享我內心的感受。」於是,夫妻間的積怨和憤怒日益俱增,以致彼此不但失去和諧共處,甚至連正面的相處,都被種種負面的感受和情緒侵蝕和取代。以下是一位電視藝人的活生生例子。
羅嘉良:「沒有溝通的日子」
在(2008 年 7 月 28 日)明報周刊獨家專訪報導中,前香港無線電視藝人羅嘉良的初戀情人方敏儀,兩人由拍拖、結婚至離婚,有 28 個年頭,萬萬也想不到,兩人的離婚原因,竟與溝通有關,撈家(羅嘉良花名)說:
「離婚原因是日積月累的,溝通是最大的問題。他在 2003 至 2006 年期間在國內工作,每年只抽空回港兩、三次探望家人。他說:「這段時期,雙方均努力挽救婚姻,感情是好轉過的,不過外來因素,如我轉往內地發展,遇上問題時,不喜歡帶回家與太太商討,因為我覺得說出來也幫不了忙,但原來她想聽,她想知道我在外面工作的情況,漸漸我們不知道對方的生活,我與她的距離也愈來愈大,與她也沒有話題。加上我性格孤僻,甚少說話,而且近年在內地工作,都是獨自生活,工作後回酒店休息時離不開看書及看 DVD,漸漸我便習慣不說話。我們可以一整天沒有對話,回到香港時這情況也一樣,她在廚房工作或照顧兒子,我在客廳看報紙。連與兒子溝通也是分開的,他們兩母子一起聊天,我甚少參與;我與兒子玩時,也沒有她份,連這些事也是分開的,我們仿如各有各獨立生活。」
他說:「以前在家中從不稱她為『老婆』,只與兒子一樣稱她為『媽咪』,即使在傳呼台留言時,我是用『羅先生』的名義,不是用『老公』的稱呼。我們連吵架都沒有,吵架都是其中一種溝通方式。沒有溝通,沒有說話及感情轉淡的生活,難道要繼續下去?於是我們便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希望解決。最後我們協議分居,今年便辦離婚手續。」
從撈家的坦誠分享,我們看到異地生活帶來見面機會少,這是客觀情況;主觀上兩位主角的性格、習慣不同,長期分開甚至連共同興趣話題都缺乏,他們的感情是冷淡到不「戰」而死。反過來說,不如有爭吵,吵後或許會和好如初,增加彼此了解,使關係更進深。「冷戰」,可以是殺死關係於無形的超級化學武器!怎樣處理「冷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