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泥路上

 

這不是栢油公路,而是一條多年久待開發,至今仍等待栢油道路工程有朝實現的泥路。

位於綠林少黃沙多的半沙漠地區,草木稀少,風沙遍野,從這省市至邊境間的地區,偏遠的多條村落也因這條泥路而串連起來。

在這邊境通道上並沒有指路牌,迂迴曲折,地面滿佈泥石間有大堆泥沙,當車駛過時,從車的倒後鏡可見車尾拖著長長的塵沙長龍,霎時天地昏暗,苦了過路人,受了塵沙的「洗禮」。有些路段因大貨車駛過後留下深深的車轍,使小型車不能使用而要另找支路。也有些地區因雨季水流侵蝕,留下千瘡百孔,還有道路崩缺,車輛因而要改道而行。

雨季時份因水流量多,使山路軟化和破壞,郊野的道路每年都因雨水冲洗後而面目全非,雨季後有一段日子,道路多處積水,泥濘滿佈,駕車出入都份外吃力和小心,時有車輛墮入泥濘坑和壞車,要下車搶修和僱用村民來推車等。

每個村落的入口,常有大水溝。雨季時,水坑作為護村之用,免受水流衝擊村屋。但車輛因而無法通過,客貨車運輸因而要暫停。雨季過後,坑道兩旁因受侵蝕,溝道中央沌積了大量沙土,使車輛無法順利駛過。

進入旱季,泥路上人車往來也頻繁起來,路段不平的地點因多有車輛出入而回復平坦暢順。除了本地少數村民以電單車或驢子拖木頭往來,還有那些等待已久想從這處荒野來找生意物料如沙石載運貨車,砍伐木柴和乾草搜割的人仕,每天也有十多輛結隊出入。此外,作羊群畜牧的「寶拿人」每天也趕帶幾十頭的山羊,自遠鄉沿這泥路,將他們的群畜趕往鄰近市鎮販賣。他們要走過十多公里,很有耐性地將羊隻引帶,一群接一群,情景令人讚歎。

除了本地村民出入和物料載運活動,越境客貨載運的車輛也很活躍。旱季有滿載客貨的小型越野車每天十數輛出入,更有重型貨車也冒險從鄰國載運各色各樣的貨品到來。因雨季後不久,某些地點的山丘斜坡仍未有問題,增加了貨車行駛遇險翻車的風險。

明顯看來,這條泥路具有佷大商業潛力,何以多年至今仍未有加以開發呢?據聞這條路源於七十年代,政府有意在該國西面開設一條連貫鄰國與本地鄉鎮的路,先開闢砍伐山林,自此便有小型客貨載運車輛每天往來。工程因經歷多年之政治不穩,兩國邊境氣氛間而緊張,也有國內當權者處理財務出現問題,使栢油路工程屢受拖延,至今依然是泥路。

無論如何,這數十年來,兩國之旅客和此地村民不斷地往來出入,都是採用這條泥路。每年雨季或旱天都沒間斷地出入往來。它不單將好些貧困的村落與外界連絡起來,也讓村民可將他們羊牛和收割穀物運往他市出售,得以維生。外來的商販當然渴望這久待道路公程的計劃能早日實現,得以在這地大展鴻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