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談論中國的合唱音樂,我們必須提到馬革順教授。最近在 2015 年 12 月 19 日馬教授逝於上海,享年 101 歲。我最早知道馬教授的名字是從他的著作《合唱學》,其後在溫哥華有幸認識到他一位早期的學生。這位朋友更送給我一套馬教授教學範例的 VCD 為禮物。這錄影和《合唱學》令我大開眼界,因為他訓練的合唱團的質素是遠遠高於其他普通的合唱團。
生平簡介
馬革順(1914--2015)是陝西乾縣人,父親是一位牧師,而他自己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唱歌,並且許願希望可以終身以音樂為教會服務。中學畢業後入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於 1937 年畢業。抗戰勝利之後,於 1947 年先赴美國德州西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School of Music)學習一年,之後赴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深造(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專攻合唱指揮,並於 1949 年獲美國德州西南浸信會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同年回國後因時局的變化,共產黨掌握了政權,基督教教會受到種種的限制。因為幾個傳教士相繼回國,他便任教於上海中華浸信會神學院,並成為音樂系主任。
可惜,因為他在基督教家庭出身,並且也去過美國留學,有些人認為他是美國特務,從此他便遭受到政治逼害,受盡了磨難。中國三自會接收了教會之後,使他在神學院的工作倍受打擊,後來,神學院便關門了。
當時上海音樂學院需要合唱的教學人才,於是馬革順便申請。據說聘書一切都準備好,不幸有三自會的人來「追殺」,計劃立刻便泡湯了。幸好當時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音樂系,他也立刻申請。雖然那人也來送上「黑材料」,但是因「華師大」急切需要一位合唱老師,所以他們不敢雇用他為專任教授,只能改聘他為兼任教授。不過,事情並未變得簡單,教會也因他的背景而不讓他參加合唱團的指揮,他生活時常受監視並不時要自我「檢討」。
雖然生活經歷這些無理的壓力和逼迫,他在這時候作了聖誕大合唱曲《受羔者》。《受羔者》在於 1954 年春天完成,之後經過抄寫和印刷便進入排練。後來經兩個多月排練後,上海聯合詩班於 1954 年 12 月 19 日首次公演《受羔者》。
這音樂演出是成功的,不幸的是他所受的壓抑和審查並沒有減少。之後也因為被黨員學生批判有「反動言論」而隔離審查三個月。在這段時間他並未有放棄,反而在沒有任何參考材料的情況下,寫成了「單聲部視唱教材」。後來他從隔離審查下釋放之後,他把手稿傳遞到出版商出版。
1956 年「華師大」取消音樂系,馬教授被調到上海音樂學院。正是在「上音」他察覺中文和外文語音發聲不同,所以他研究用中國語言語音去解決用中文合唱的特殊問題。
雖然在「上音」教學是他的理想工作,但是對於他的批判並沒有停止。他的父親被捕入監獄,在 1955 年於探監的時候,他發現判決書中有不實的地方,然後他為父親呈交申訴書,卻不僅沒有得到糾正,反而連他自己都被打成右派分子,最後被下放到農村勞改,直到 1959 年,他才再回「上音」任教。
在經歷所有這些磨難期間,他並沒有放棄,繼續思考和研究有關合唱學的理論,這樣一直到 1963 年他寫成並出版了《合唱學》。
從 1959 年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隨時都會要接受批判。在文革期間,他受了更多苦難。1976 年文革結束,不過一直要等到 1978 年冬天才有機會從事教學和指揮的工作。另外,自從1958年起,因他被打成右派分子而取消了教授的職稱,直到 1978 年才恢復。這時,雖然已經 60 多歲,這機會就像他職業生涯的第二個春天, 所以他一直到80多歲都還在忙碌地教學。1981 年,應美國合唱指揮家協會(American Choral Directors Association)邀請,前往美國21所大學講學和舉行音樂會。這是他在完成學業後第一次踏足美國本土。在這一旅程當中,他獲得母校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榮譽院士」的稱號。
馬革順教授桃李滿天下,在他的許多學生之中,一個是我們熟悉的聖樂作曲家楊伯倫。楊伯倫早年在上海私下跟馬革順學習和聲理論,其後去了香港,更成為世界華人基督教聖樂促進會的董事長。
儘管經歷了戰火和文革的煎熬,生活中困難重重,馬教授始終不忘記當初報考大學向上帝許下的誓言。在這裡,就讓我們用他所許過的誓言共勉:「要在聖樂的指揮、創作、人才培訓的事工上,一生為教會作奉獻!」
參考
馬革順。《生命如聖火般燃燒--合唱指揮家馬革順的人生傳奇》,建道神學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