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總是讓人又愛又恨。有機會搬到新環境,一切重新開始,心中不期然興起新的希冀與盼望;可是,看著滿屋子的東西雜物,在取捨之間,猶豫不決,又使人萬分惆悵。
最澈底的一次搬家是廿多年前由香港移民到溫哥華,幾乎是連根拔起,一次過把所有家當從東半球運往西半球。可想而知,是多麼艱巨的一次壯舉。可幸的是當時年輕,體魄仍算硬朗,加上值得保留的物品其實不多,倒也將一家大小連人帶貨順利過度,到達太平洋的彼岸,重建家園。
在溫哥華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其間搬遷了三次,居住的時間一處比一處長,累積下來的家居用品,也一天比一天多。到現時為止,不敢輕言搬家,皆因無法面對收拾的痛苦和割捨的掙扎。
從搬家想到人生在世,經歷幾許遷徙,猶如客旅一般的生涯,正是《基督徒搬家哲學》一書給我的啟發。作者蔡麗貞現為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在芸芸眾多的華人基督教神學學者之中,蔡院長的釋經講道和書籍著作,絕對不是深奧難懂的神學論據和學術研究;剛好相反,她的文章讀來趣味盎然,而且獨具女性才有的細膩和敏銳。我最欣賞的是,她致力將福音訊息生活化,務求讓聖經真理落實在生活每一個層面。畢竟神學上的鑽研,倘若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裡,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對在塵世裡打滾的凡夫俗子,又有甚麼裨益呢?
《基督徒搬家哲學》正是這樣一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亦是作者結集了二十篇精彩的講道專輯。在解釋聖經真理的同時,結合了文學、藝術和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歡笑與眼淚之間,讓讀者重新體會神學的深邃和智慧。原來屬天的真理是如此貼近人間的思維和日常細微的小節,就如搬家、旅行、考駕照、學游泳、休息與進修,隨處得見上帝溫韾的同在和引導。
每一次搬家,就好像對自己的生命來一次大檢閱。家中的每件物品都是歲月留下來的痕跡,訴說著往昔日子的喜與悲。要丟棄,實在不捨;要保留,又嫌累贅。搬家的好處是讓自己有機會清理積存已久的物品,其實有許多已經不合時宜,不能再用,就乾脆丟掉;可用而又用不著的,就大方地送給合用的人,讓捨不得丟掉的物件也有一個好去處。搬家也可趁機會掃除內心的垃圾,過往的不如意、埋怨、苦毒,都一併丟掉,不再抱殘守缺,迎接新的開始。
既然每一處的居所並非我們終極的家鄉,何不放開執著,灑脫一點,以一個過客的姿態來度日。到外地旅行,裝備都以簡約為主,不必要的物品,可免則免;不需要的東西,也不會添購,免得包袱太多,徒增旅程的勞累。人生也不過如此!
從聖經中亞伯拉罕奉上帝之命,舉家遷移外地的故事,使人聯想到客旅寄居般的人生觀。古代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往往逐水草而居,所到之處,蓋搭帳棚,作短暫停留棲身。現代人生活進步,多有固定的居所,科技進步也帶來舒適的享受,讓人眷戀擁有的安舒。
亞伯拉罕過慣了流浪寄居的生活,人生觀也變得豁達,心胸也變得寬廣,甘心把肥沃滋潤的土地讓給姪兒羅得,以不爭競、不強取為待人處世的原則,最後卻承受上帝大大的賞賜。基督徒也應該謹記在世的日子,本來就是客旅,只是寄居者,不以擁有豐富的資財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反而決意過一個簡樸的生活來體會單純之美。
現時的家,無論多麼牢固,也非永久安居之處,有一天都會被拆毀。不但居住的房子是帳棚,連我們的靈魂所暫時棲息的身體也是帳棚,有一天也要被脫去。即使如何保養顧惜,醫療保健如何先進完善,這個軀殼也終有衰殘逝去的一日。
雖然明明知道房子只供我們在世間寄居幾十年,我們仍然在其中盡最大的努力經營建造,積攢許多用不著的財物。似乎積存越多,對將來的保障越有信心。名下的財富資產逐漸取代上帝,最後成為我們的倚靠和安全感的根源,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