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觀察,幫助我們了解一點創造的奇妙。我們的青少年,或因學校和媒介的教導,以為我們所見到的花草樹木,我們所見到的蟲鳥動物,甚至我們自己,是經千萬年慢慢從單細胞進化而成的。因為進化論的目的就是要把創造主從人的腦海中除滅,所以我們和我們的青少年如果沒有弄清楚,就可能被騙,以為進化論等於科學。
其實,「科學」的意思是「知識」。「科學知識」就是用科學方法揣摩而得的知識。進化論是無法用科學方法揣摩的﹐因為現代有些人告訴我們,億萬年前有些事情發生,叫單細胞「進化」成為今天的生物,包括你我。但是,現代人怎麼能夠觀察到億萬年的過去?所以,「進化論」不是科學能夠研究的事情,不是科學能夠觀察的,所以不在科學的範圍裏。
很多人了解「創造」不是科學能夠研究的,因為不可能觀察過去的創造;同樣的,「進化」也是不可能觀察到的,所以也不是科學能夠研究的。
有人說:我們有觀察到「微進化」呀!其實我們觀察到的,如病毒的變化,只是「微變化」,並不是「進化」。變化當然是觀察得到,只是從單細胞到魚,到貓狗,到猿猴到人,這類的「變化」,是沒有觀察到的,這種叫「進化」。因此,當我們用「微進化」這種名詞時,要了解,我們可能是指「微變化」。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植物和動物時,有個原則,就是「各從其類」,「類」是「範圍」之意。
和一位自小被教「進化論」的青少年交談,他有求知心,他立刻回應:「可能「類」就相等於我們生物學的「科」吧!」
林耐觀察到生物界有範圍,他開始了分類學。「界、門、綱、目、科、屬、種」,那位年青人說,那可能是「科」。可能是,總之,大家都看到生物界確實有範圍,有界線。
知道萬物是大能上帝所造的,我們就更能欣賞我們的兒女、我們的青少年!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世界才是多姿多彩。我們每一位都各有不同,我們可以彼此扶持,彼此幫助,彼此欣賞,彼此稱讚。請看上帝造的花草樹木,蔬菜水果,各有不同,又好又美。
讓我們存著感恩的心觀察我們的兒女,上帝無比的創造性,造出每一位不同的人,不同的才能。兒女的才能不一定和父母一樣,有時是完全不同。有一對夫妻,都是博士,生了一個唐氏綜合症的孩子。另一對夫妻,有一對自閉症的兒女。那位母親說:自己讀書都是名列前茅,孩子卻是連說話也不清楚。
一對夫妻領養了一個生母不要的孩子,那孩子十分好學,記憶力又好。一對小學都沒讀完的父母,生了個學習力很高的孩子。一對不識字的父母,孩子卻已博士畢業。音樂家的孩子聽不見聲音;數學家的孩子只喜歡藝術......。古語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是的,我們的才幹都是天父賜的。跟著造物主的方法和態度去觀察,去栽培,去應用,必是有用的。有人稱我們的兒女為天才,是的,他們的「才」都是「天」賜的,所以都是天才。
你呢?你的孩子呢?我們都是天才,我們是不同的天才!希望我們欣賞自己和孩子的天才!
因為我們被造都是不同的,表達了創造者的智慧和奇妙的設計,所以我們有不同的才幹,不同的潛能,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當我們了解這原則,我們就不會比較,也不會要求人家的學習方法和我們一樣。我們為人父母或師長的,如果要幫助青少年學習,就要了解這事實,自己以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適合對方。
比如,有些人以眼看是最容易的方法,有些人是耳聞。以眼學的人要看見才容易學。舉例,我自己,我用的和合本聖經我不敢換版本,因為我記得那節聖經的位置,如約翰福音三章16節,是在右手邊,下半頁的中間。又如:「耶和華能把更多的賜給你」,我不記得是那一章,但知道是歷史書,所羅門之後,我也記得是左手邊上面近右角。這樣,我很快就可以找得到。我的琴譜也不敢換,如果新的版本與最早用的不同排法,我也覺得不舒服,因為我的眼睛、手指、耳朵會覺得不大對勁。
現代父母,孩子少,有錢供他們學鋼琴等。有的孩子是用耳朵學的,他們喜歡聽,不喜歡讀譜,一般來講,他們只是學來玩玩的,不是要當音樂家,那麼就讓他們玩玩吧。不少的父母,把練琴看得太重要了,如果兒女喜歡,特別是青少年,他們會自己練。到了十二、十三歲,他們會開始欣賞音樂,所以那些有天份,有興趣的年青人,他們會自己練,如果因為練琴而損害親情,那就不值得了!
有一位母親來找我,「怎麼辦?我女兒大學畢業,拿了生物學理學士,現在說她要做音樂家!」
「她中學的時候,你是不是督促她天天練琴?」
「是,常常因為練琴而吵架。」
這位母親「近視」,沒有看遠一點。如果她擔心女兒大學畢業後要當音樂家(當然是認為音樂家不容易有好的經濟來源),那麼為什麼浪費精神、時間﹐更重要是損害親情,要那麼緊張督促孩子練琴呢?
有時候因為不愉快的氣氛,反而叫有天份的兒女對這些文藝反感,因而不願發揮他們的天份。家裏的氣氛是多麼的重要!不要讓任何事物損害親情。
能夠玩某種樂器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不是必要的事情。了解這原則,就比較容易有正確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學習。
一位青少年,對音樂很有興趣。他說他聽到一首歌,就能想像交響樂器,要如何配合。但是,父母很反對他學音樂,當然,父母是好存心,希望孩子將來生活得好,不至有經濟問題。
所以這少年鬱鬱不樂,認為沒人了解他。如果知道上帝的創造,可以先欣賞他的天份,因為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上帝造的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他讀了音樂,賺不到錢,怎麼辦呢?
是為什麼父母要帶兒女與造他的上帝有親近的關係,只有造他的主才知道哪條道路對他是最好的。父母雖有好意,也比兒女多點經驗,但是我們的知識有限,我們不是創造萬物者,我們不知道前面是什麼,我們的智慧常被自己有限的經歷限制。比如,我的父母親,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東逃西逃,每次逃難只是抱起兒女,其他都丟了!兒女是最寶貴的,逃到一個比較安定的地方,就要想辦法餵養全家。(現在想起來,他們實在是太偉大了!)他們當然不會鼓勵兒女學樂器,試想:如果常常要逃難,有鋼琴怎麼帶呢?試想,逃難中,有誰會花錢去欣賞音樂會呢?
我不記得為什麼我開始學鋼琴,但是我知道我小的時候,學過一點,停了。後來又學了,從沒有問過我父母為什麼我開始學。是我要求呢或是他們要我學的?我只知道我九歲時又開始學,當時可能有表示一點興趣,因為我記得家裏沒有琴,要去老師家練。只是冬天裏,當我走到老師家時,我的手指都凍僵了。我用一張紙皮,畫上琴鍵,在家裏「彈」著我的「無聲琴」。當時心裏真想家裏有鋼琴,但是,一家九口,加上祖父母就是十一口,吃飯都成問題,那裏有錢買鋼琴?過程已不大記得了,只記得我媽媽竟然說服爸爸,以全家人兩個月費用的價錢,買了一架鋼琴!
後來我才知道,是我媽媽自己深愛音樂,才會那樣做!可惜我並沒有我媽媽的藝術天份,也沒有她那麼深愛音樂!要不是因為我媽的緣故,在那時代,那背景,我們容易了解為什麼那時代的父母不會鼓勵兒女學音樂,學藝術。是的,父母都是好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前途。只是,人的知識和智慧有限,也不能預知未來的情況。
後來我才知道我媽不但寫了一手漂亮的字,也是天生的畫家。我四位弟弟都很會畫,其中一位竟然辭了他科學研究的工作,去畫畫﹐而竟然也有飯吃,而且有餘,栽培了他的兒女都成了益人的醫生。而我媽,可以說是懷才不遇。她年老時一些隨筆畫也不知到哪裏去了,但是她留給我的,卻是更重要的:她留給我快樂的童年,愉快的回憶。她的笑容,她的單純,她從不批評人,她讓我覺得每個人都是好的。她是我爸的好配偶,好幫助,真可以說「相夫教子」,無微不至。她沒有教我讀書,也沒有叫我做作業;沒有督促我用功,卻是叫我無憂、平安和快樂。我們七兄弟姊妹,不搶不爭,平安喜樂,這大概比什麼都重要吧!
學習是重要,但家庭成員,平安喜樂,彼此相愛,可能是更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