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美國著名小說家,筆名是奧亨利(O. Henry,1862-1910)。他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葉》(The Last Leaf)最為我們熟悉,被改編成為電影、舞台劇,甚至小朋友睡前要聽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紐約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患肺結核的女孩 Johnsy 與朋友 Sue,兩人都熱愛藝術,所以一同租住一個單位。樓下住了一個失意的老畫家 Behrman,他總是盼望有一天可以畫出一幅永垂不朽的自己的代表作。Johnsy 與 Sue 常常照顧老畫家,自從 Johnsy 病了之後無法下床,只能望著窗外的一棵樹數算日子。醫生說,肺結核這個病有賴病人的意志力去克服,一旦失去求生意志就一定會死。Sue 只見 Johnsy 喃喃自語,天天數著樹葉。Johnsy 告訴 Sue,當冬天樹葉都落光了,在最後一片樹葉凋落之後,她的生命也可以結束了。
果然隨著天氣漸冷,Johnsy 望著落葉繽紛,感傷地說:希望能看到最後一片落葉她就了無遺憾。沒想到大風雪的夜晚,最後一片葉子不但沒有落下,還一直保留嫩綠,這片葉子點燃起了 Johnsy 的求生慾望,陪她渡過冬天,身體漸漸康復。但她卻聽說 Behrman 先生死了。
後來,Sue 告訴她,大風雪前一晚,Behrman 畫了一片葉子在牆上,自己卻得了肺炎,病重不治身亡。最後一葉引領 Johnsy 走過生命低潮,重新燃起她的盼望,牆上的那片樹葉成了永恆的象徵,也是一幅永垂不朽的 Behrman 的代表作。
由此可見盼望的重要性!《彼得前書》1章3-4節「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祂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盼望!當代德國神學家莫特曼(Jurgen Moltmann,1926-)原本志在科學,受到納粹愛國情操所鼓動,16 歲時加入希特拉青年團。18歲被派上前線,在部隊之中經歷幾次的死裏逃生,眼見戰友被炸死,他在掙扎與矛盾中生平第一次向上帝發出吶喊呼求,因而信主。19 歲因德國戰敗,他成為戰俘。在戰俘營看見德軍屠殺猶太人的慘狀,粉碎了對祖國的形象。
他在監獄裏面勤讀聖經,詩篇中的哀歌成為他訴說苦況的安慰,從中領悟到「盼望」的意義。莫特曼出獄後,為尋求真理轉讀神學,26歲獲得神學博士。後來在德國幾間大學任教。1964 年莫特曼以其《盼望神學》(Theology of Hope)而廣為人知......雖然他所寫的書十分艱澀。
這本書是二次大戰後最具影響力的一本神學書籍,他說復活是神應許給世界的盼望。耶穌藉著十架上的死亡認同今世一切負面的力量,同樣地,祂的復活在每一方面都與十字架相對立,也成了整個世界要被改變的應許。這個應許既關乎神要更新整個世界,也為我們現今世代入世而不屬世,在世界洪流的沖擊之下,仍然可以改造世界的行動,提供一個高尚的動機。莫特曼要教會正視自己的社會和今世的責任,並促使「盼望」變成人類的具體責任。
甚麼是活潑的盼望?當重生開啟了我們與天父之間的交通(Fellowship)團契的時候,我們不但有了免於懼怕的自由,同時也展開仰望有「活潑的盼望」的新生活新方向,就是能堅固我們從各種苦難中再度奮興起來,是活潑的,可以真實地去感受得到的盼望。就好像莫特曼的《盼望神學》所說的,基督的復活與再來,不僅會帶給我們生命的動力與喜樂,透過宣教,將來必擴展成為全人類的出路。
美國哈佛大學首位黑人哲學博士 Cornel West 曾經說過,「Despair and hope are inseparable. One can never understand what hope is really about unless one wrestles with despair.」(絕望和盼望是不能分割的,一個人無法真正明白甚麼是「盼望」......除非他曾經與「絕望」搏鬥!)
Jurgen Moltmann 的《盼望神學》講到,真正的「盼望」不是樂觀主義。它也不是叢生於指日可待的凱旋以及未來的憧憬之中。真正的「盼望」,是生於一種辯證張力──關鍵在於「十架上死亡苦楚之實在絕望」與及「復活的真實性所帶來之終極榮耀」是完全相對的事!
死亡與生命,更清晰一點,死亡與復活,神的隔離與同在,神的離棄與及榮耀,是完全相對的事,也是完全相反的事,卻竟然在同一個人物-耶穌-身上出現!神將祂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粉碎死亡的權勢;神延續了不可延續的,復活的事實,開啟了一個未來,一個沒有可能之中的可能。於是就帶來盼望,一個再不與現實-殘忍局限負面的現實-掛鉤的盼望!除非真正理解、體驗、經歷痛苦,否則,一個人不能夠明白「盼望」的實在和解放!
這個世界越來越離開神,變得冷漠,甚至冷酷,令人無望!或許去年我們也經過最低潮!踏入 2016 年,當世人正忙於希望怎樣怎樣,祝願甚麼甚麼的時候,讓我們緊靠著神,一同在主裏經歷、細嚐那活潑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