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異國情】為羊勞

 

在非洲不少地區,羊不單在荒野生活,也有在城市的。筆者曾在一個鎮居住,鄰居是個大戶,常傳來電視噪音,騒擾至午夜。早上天還未亮,牆的另一邊就傳來「咯咯」的響聲,以為是嬰孩哭泣吵個不停;後來才知道是有幾隻小羊在找母羊求食。在無奈中才知道原來羊隻也在城市人家裏棲身。

羊給人的印象,是純真、良善、易受傷需加保護,又是小朋友所寵愛的動物。在城市長大的人,除了某些人偏愛吃羊肉和用作補身而對羊有好感外,他們都未必與羊有實際相處經驗而產生感情。對生活在荒野的遊牧民族來說,他們卻是與羊為伍的。當地人更為每隻羊都起了名 ,羊也曉得主人的叫聲,人羊間的感情便由此而生。寵愛程度猶如外國城市人的愛犬一般。在穆斯林的城市,每戶人在家都養有幾頭「白毛」,牠們早出晚歸,從沒有迷路歸不了的。當地的羊群在各大街小巷出沒,與人關係極為密切。

羊的售價也是不菲的。當地人在家以養羊為儲蓄,可作宗教節慶,也會賣掉羊隻幫補家用,或應不時之需。養羊成本可不低:飼料方面,要準備大量乾草。每天從市場買來青綠濕草,再添以玉米和小米練製具高營養的飼料餵養。起居方面,要在屋內一角另設欄備草等作護養。每天還要給牠們洗澡和清理居所,又要按時到獸醫處檢查,處理寄生蟲的問題、打針、保健和治病等。在某些日子,因天氣太潮濕等羊生存不利情況出現,以免出現疫情等嚴重問題而需更多加的保護。

在穆斯林群體,羊是用作祭牲。每逢回曆十二月更是依斯蘭世界的第二大節期--宰羊節(稱 Tabaski 或 Eid Al Adha)。相傳是記念他們的先知依瑪拉謙(即聖經舊約的亞伯拉罕) 因遵神吩咐,願將他的愛子獻為祭,神悅納他順服的心,及時制止並預備了一隻羊羔代替他愛子作為獻祭的祭物。穆斯林是規定必須嚴守這個節期,最少要買一頭綿羊在家裏宰殺和吃用。有些虔誠者會往麥加朝聖,在大黑石地方繞行七次後,便要到亞拉法山 Mount of Arafat(是神曾向依瑪拉謙顯現的地方),以頌經祈禱來守節。

每年臨近節期,當地人為要預備祭牲的羊而感到壓力,因羊販趁機謀取暴利。據說每隻健全綿羊價格高峰期賣到 200 至 220 美元,使祭祀的人都深感購買的壓力。政府為確保市場羊隻在期間的供應充裕而努力。在塞內加爾今年全國就要74萬隻羊,當地緊可供應一半的需求,另外一半要從鄰國輸入,並要節期前一週送到而不得遲誤。內陸國家如馬里因過去幾年遭遇政治不穩,全國經濟衰退,許多節期行業大受打擊,人民生活也出現了問題,以致節期前市場仍見羊隻大量囤積,販商迫於無奈要低價賤賣。政府和人民都圍著羊轉。

節期也是穆民歡渡新年的日子。大家都回家鄉團聚約有一週之久。正日當天早上八時許,大家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簡單祈禱,然後回家舉行宰羊大禮,小童則禁止在場,以免受驚。那時,一家人在空地圍在一起,把羊扎起,羊頭放向東面,一家之主拿起利刀在羊的旁,口中念念有詞,大意是求真主悅納他們宰羊,如同悅納先知依瑪拉謙的獻祭,然後用新刀在羊頸橫割,繼而用指頭沾些血點在自己的額上。接著是全家分頭處理宰割、煮肉等工作。男丁們負責將羊頭切掉,放在炭爐上燒,然後將羊放血、去皮、除脂油和內臟。清洗後便按教規將羊身切成三分,一份是家人食用,一份給他們的近親,剩下一份派給街坊窮人。婦女會合力把羊肉用各樣調味料來炮制,配以各樣餸菜。在當天,全家老少歡樂共聚飽嚐美餚,享受守節的滿足,和迎接新歲。當天各人都穿起新衣,又出外探訪鄰舍,彼此互道恭賀語,氣氛額外喜慶。

非洲穆民和中國人都很重視慶祝新年,都會放長假期回鄉與家人團聚。除舊迎新,穿新衣,備美餚,共歡聚。中國按例宰牛羊殺雞鴨,設酒宴和興歌起舞。非洲有些傳統風俗也有類似慶祝的活動,穆民社群因教規而沒有了酒舞和吃豬等,而宰羊吃是共同都有的菜。因非洲的文化和穆民宗教的因素,羊在當地人生活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在節期的需求影響下,也成了當地謀取暴利的「白金」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