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處的世界似乎越來越脆弱:多次地震,周圍建築物應聲倒塌;洶湧海嘯,瞬間淹沒了整個市鎮;強烈的龍捲風,摧毀了許多安穩的家園。加上校園槍擊事件、化工藥物爆炸、食物安全風暴、種族信仰衝突、金融危機再度醞釀,使得在地球上的人們,無論在那一個角落,都籠罩在幽暗的陰霾之下,無一倖免。
一宗又一宗的新聞傳來的都是不利好的消息,天災人禍從未間斷過,災情竟是這麼嚴峻,邪惡又是如此凶險,讓人不禁搖頭歎息: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千瘡百孔、難以修復;人心敗壞,又如何能活出美善、治癒傷痛呢!
美國福音派暢銷作家楊腓力(Philip Yancey)三十多年來,一直盤旋在腦際的問題:「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催逼著他,以新聞記者敏銳的觸覺和尋根問底的決心,走訪世界各地災難現場,與受苦的人一起經歷巨變和創傷,在滿目瘡痍、哀鴻遍野、困惑絕望的情景之中,仍然覺察到人間存在著絲絲曙光和盼望。
他將感受寫成了《盼望的線索》(The Question That Never Goes Away),告訴讀者: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希望仍然綻放,化不可能為可能;即使最殘暴的邪惡,也不能隔絕愛,不能侵蝕信心,更不能粉碎盼望。在他的筆下,苦難成了一道線索,引領我們重新進入上帝與人同在的應許。
浩大的悲劇也許會引起人們的憤怒,另一些人卻苦苦思量:上帝何以容許苦難發生。聖經如何回應受苦的人心底的哀嘆?且看約伯這個不幸的人,最不該受苦,卻遭到大難,他滿腔疑惑的時候,上帝從沒有向他解答「為甚麼」的問題,只是帶領他參觀祂一手所造的自然界。
以人類有限的頭腦和智慧,實在無法理解上帝創造宇宙的巧奪天工,同樣,更加無從明白災難的因由。新約有關苦難的經文幾乎都把重點從肇因轉向回應。不必苦苦探究為甚麼人世間會有苦難,卻應當思索如何回應當前急難。當苦難突然而來,它的功用其實有如一個助聽器,將音量放大,讓人細聽平常忽略掉的訊息。就像一個瀕臨死亡邊緣的人,面對死亡的威脅,會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知道甚麼才是最重要。
回應苦難就是要對有需要的人提出真切和實質的幫助。耶穌的故事就是一個自願承受苦難的故事。祂紓尊降貴,成為人類的一份子,以最脆弱、最親暱的方式,進入人類的歷史,與人同受苦難。祂赦免罪過、醫治病患、撫慰受傷的心靈。從耶穌身上,我們看到上帝站在受苦者的陣營。
上帝從來沒有向人解釋苦難的原因,卻採取親臨災難的場景,與人一起經歷患難,分擔人類的憂苦和悲愴。
耶穌在世的短暫歲月裡,祂讓我們看見苦難之中通往未來光明燦爛的一道線索;也立下清楚的榜樣,讓我們這些跟隨祂的人知道該如何回應正在受苦的人。
生命傷痛時,上帝在哪裡?上帝如今在教會裡,教會就是祂在人間的代表。所以問題應該要改為「生命傷痛時,教會在哪裡?」災區的頹垣敗瓦需要重建;身體和心靈的傷口也不會自然癒合,它需要治療、包裹,此時此刻,就是教會發放恩典的時候,為受害者提供心理諮詢、醫療援助、物資施贈、蓋搭房子等。雖然苦難與死亡仍然肆虐,但只要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願意效法祂的榜樣,樂意靠近傷心的人,與他們同行 ,竭盡所能幫助他們重建正常的生活,受災害影響的人就能感受上帝的臨在,因此心得安慰,重燃生命的盼望。
如果教會能盡自己的責任,人們就不會苦苦糾結於上帝在哪裡。因為他們知道上帝將互相幫助、互相扶持的使命交付給基督徒,藉著他們傳播希望的訊息。
況且,耶穌在世上的時候曾應許愛祂、遵行祂命令的人一個終極榮耀的盼望。在新天新地裡,上帝預備了一個永恆的新家園,將來萬事都要改變,一切的破碎和創傷得以修復,沒有憂傷,沒有眼淚。現在雖然面對深沉的痛楚,也可滿懷信心,積極前瞻,期待上帝承諾光明璀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