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筆者跟母親出外購物,常路過一家茶店,門前擺滿了一碗一碗黑色的藥湯:涼茶、廿四味、黃老吉......母親總要求我們各人喝一碗。抱著「苦口良藥」的信念,雖苦澀也會嚥下去。非洲人也會以山草藥製藥湯治病,雖沒有像中國草藥的採摘和研究文化那麼深遠,但對當地人生活仍有很重要的影響。
草藥鋪外觀
非洲各城市山草藥行業是很普遍的,當地人經營選址並非需要裝飾堂煌的大商鋪,而是在市集或行人眾多的橫街擺賣,貨品也是地道原材料,所以經營地方也不用特別講究。藥店通常由婦女打理,少有男仕擔任。從外往裏看,店內上下左右都擠滿了捆好的植物樣本:有樹根、樹皮、樹葉、樹枝、草本、種子果核,大小各式其式,按類擺放。店外還會放置剛運抵仍未包裝好的草藥包,高疊成堆。有時會因連日下雨,店主要以一大塊膠紙封蓋藥包堆,並在其上放上幾塊大石頭防止被吹走。
生產與經營
山草藥貨源是由採藥者從附近山林採摘後,加以處理:如清洗、整理和包扎後,再交與供應商轉運到城市店內舖出售。不同階層人仕都會前來買草藥,當中也有駕車參來選購的。店鋪商除了要對各種草藥有相當認識外,有時還要充當藥劑師,解答顧客的病患問題,並要提供選藥和湯藥泡製方法等。草藥行業利潤可觀,也連帶推動了許多小行業。
治理通病
筆者曾前往參觀當地草藥店,也有與店主交流草藥和治病心得,得知當地草藥確實能治理許多日常通病:如虐疾、肚瀉、消疲勞、頭痛、腳痛、婦科病、眼疾、高血壓、糖尿病、因食物失衡而生毒瘡、腸胃不適、便秘、體內感染發痰、婦女補充鐵質、口腔痱子或潰爛 (當地人偏食如吃煎炸食物和烤肉等所致) 等病患。這些「藥劑師」店主對每種有名號的藥性及藥效均瞭如指掌。服用草藥是當地人每日三餐以外之「補品」,他們在家自行泡製,以水煲藥湯服用為多。
草藥流傳與顧客取決
近年政府對草藥也漸漸認可,並設立研究所,與外國專家合作,以科研探究各種草藥的效用加以核証,又定立醫藥規管等。還開辦草藥醫師坐談會,定期提供業界人仕交流機會。當地人認識到西藥療效快卻比較昂貴;相對之下,草藥成效慢,需恆心服用,但價錢比較平宜。為節省起見,一般病人傾向先採用西藥治療以獲得明顯的療效後,才採用山草藥作調理身體之用。
藥物監控鬆懈
非洲發展中國家,部份地區因政府藥品管制較鬆懈,藥品買賣容易成為不法商販有利可圖的「生財路」。許多城市有許多西藥房,藥品類型也繁多,顧客可隨意選購而無需出示醫生處方。除了藥房和草藥店外,還有流動賣藥小販。據悉,他們從城市特定藥品批發商定期大批採購,再由同業分發,於大街小巷兜售,他們推銷技巧也吸引不少人願意即時購買。當地人多沒有醫療保障,對保健醫學常識普遍不多,看病時診療藥費沉重,遇大病小痛時,為省錢只好胡亂選購便宜地道藥,當然就要承擔藥後所帶來的風險。
中、非異同
山草藥在中、非發展史頗為相似,在民間經多年應用,累積經驗後為人所採納。但中國醫術因多以傳授並自立門派或獨享專利為主,各據一方稱雄下,日久多有失傳;非洲人卻傾向容和合作而少有競爭。無論如何,二者均經過多年發展,也被現代科學檢測和立法規管,有國家法例的保障,建立了信譽,也與境外其他國族如西方和第三世界業界有合作機會,造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