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加拿大的華人教會中,很少只採用一種語言,而不少則在每主日分別有粵語、國語、英語及兒童(英語)崇拜四堂聚會。這些在同一主日,同一屋簷下進行的主日聚會是完全獨立的,各聚會均有自己的語言、形式、流程和選取的主題、詩歌,和其他素材。
因此為了展現整個教會的合一性,教會通常在每年的「大時大節」中舉行多語言的聯合崇拜,讓原本在不同崇拜中聚會的弟兄姊妹能聚首一堂,一同敬拜。教會上下老少一同敬拜當然是極美的事,但同時,困難也是在於在同一敬拜中要切合到不同語言和不同年紀的弟兄姊妹的需要,以致有不少信徒覺得這類型的聯合敬拜通常是冗長和繁複,而且所有內容都要翻譯,所以整體流程難免來得累贅,使參加的會友暗暗叫苦。就讓我們在今期文章中探討一下當策劃多語言聯合崇拜中應注意的事項吧。
教會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1. 會眾教育:在平日的教會生活中,牧者和領袖應多提醒弟兄姊妹雖然大家參與不同的崇拜聚會,但大家也同是基督的身體,同以基督為元首,並同連繫於一主,一信,一洗,一神的緊密關係中。而在聯合崇拜進行中,帶領者也可以強調這份合一,提醒會眾教會上下老幼能夠同心敬拜實在是一件美事。同時,對會眾的教育亦需包含信徒敬拜應有的態度,就是將焦點投放在神身上,而不是客觀的環境或自己的感受。
2. 流程設計:一個多語言聯合崇拜的設計應以精簡為目標,從而平衡崇拜中因翻譯所引起的累贅。流程設計切忌將崇拜聚會變成綜合節目,應考慮將一些指定項目簡化,例如省掉報告時間和調整會眾唱詩和講道時間,而另可加入一至兩項配合主題的特別環節從而突出該聯合崇拜的意義,可能是一個由不同語言會眾組成的詩班獻詩,或者是一段創意讀經,或者是一段幻燈短片,又或者是見証分享等等。在設計流程時,我們應盡量準確地計算整個聚會需時多久,從而避免出現超時的問題。
3. 會眾參與:如果我們盼望幫助會眾投入和參與,我們要特別注意崇拜中歌唱和朗讀聖經的項目。我們需要特意挑選所有會眾均能參與合唱的音樂。能夠有效地完成這項任務,崇拜策劃者需要有一個教牧的心懷和明辨的洞察力。這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
4. 兒童的參與:通常我們會嘗試盡量鼓勵兒童或青少年參與在崇拜聚會中。我們可以考慮加入兒童講道,即是牧者講道的簡易版,從而讓兒童明白同一篇講道的重點,但卻體會到兒童有限的耐性和專注力。此外,我們可以讓兒童在成人的陪同下參與在崇拜的流程中,例如帶領讀經或作司事等,使他們有機會幫助其他人。另外,當兒童回到自己的崇拜時,負責人要注意到該主日的聯合崇拜可能比平常的主日為長,所以相對地需要有較長的兒童活動。而父母亦需於聯合崇拜結束後盡快去接孩子們。
5. 翻譯安排:若要不同語言會眾也能投入參與的話,翻譯是重要的!有好的翻譯是重要的!但除了在台上「一人一句」的翻譯模式外,我們亦應善用耳筒,投影和程序表作為翻譯的途徑。例如當台上的講員用粵語,翻譯是英語,耳筒便可用作國語翻譯;而若果台上的帶領是用英語,投影片上便可打出中文字幕供粵語和國語會眾用。這當然要投資較多預備的時間,但其實是十分值得的,一方面使帶領者準確地預備每環節需要的「台詞」,避免了不必要的臨時爆肚場面,亦讓整個流程進行得更順暢。不必要的過門相關的言語可免則免。
6. 時間控制:因為翻譯的需要,一個多語言聯合崇拜是必定比平日的崇拜聚會較長,而我提議最多是較長 15-20 分鐘為佳,而且應預先讓會眾知道崇拜聚會何時結束,從而讓他們有適當的預算。
7. 綵排的需要:因為這種類型的崇拜都需要很多人的參與,綵排是必要的。除了綵排,亦需要一個統籌者和一份包括了崇拜流程中每一細節的總計劃。這一個統籌者應熟悉平時崇拜的正常運行,並知道在出現問題時如何重新分配資源。而一份詳細的總計劃應包括除講道外的所有講稿,和項目與項目之間的交接,在綵排時分派給所有台前幕後有份參與的人,目的是讓每個人都知道現正進行的項目並且下一個要發生的項目。
其實策劃一個崇拜是需要很多時間的準備,而以上提出的重點實屬基本的要求。如果有教會計劃舉辦其他較大型的聚會的話,那麼準備工作更是複雜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在當今華人教會中,即使在同一個教會裡面,參加不同語言崇拜的會眾似乎也來得很隔離,例如廣東話崇拜和國語崇拜的弟兄姐妹並不認識這也是常見的。所以,一個多語言聯合崇拜可以把弟兄姊妹團結在一起,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崇拜同一的上帝。不同語言的弟兄姊妹能走在一起,敬拜同一的上帝,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圖像。盼望我們能夠多放心思準備這類型的多語言聯合崇拜,細心照顧到不同能力和語言的會眾的需要。讓我們的事奉不是滯留在「不過不失」或「得過且過」的光境而可以提升至「盡善盡美」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