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城市居住的人,對天氣變化的感應和關注也許比生活在自然村落的人為低,生活上因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不必因天氣的變化,對收成有影響而為溫飽擔憂。在發展中的國家,如非洲多國仍以農耕為維生的人,或靠出海捕魚過活的人來說,天氣的變幻莫測對他們生存有著直接影響。
獨特的氣候
在非洲有一條叫撒哈爾地帶(Sahel Belt),橫跨非洲東西兩岸,東至索馬利,西達塞內加爾,它分隔了非洲南北的地土也明顯區別了兩地氣候:南部是雨林帶,而北部是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這條地帶因受著南北部氣候的影響,氣候半旱半潤,雨量較少還不均衡,卻是塊畜牧的美地,吸引了不了體型較小的動物和雀鳥到來悽身,還住有多個族群。他們在那裏謀生耕種。其中有馬里、尼日爾、乍得和蘇丹等沙漠土國,經過多個世紀,加上多變的天氣,孕育了不少在沙漠裡適應力強的族群,他們主要以畜牧維生,但也有務農謀生的民族。因天氣循環轉變,畜牧民族因此要按時將牲畜趕到有水源充足的區域去,稍後又因逃避潮濕季節,要將群畜趕回乾旱地帶。如在西非民族中的摩爾族,在塞內加爾和毛里塔尼亞,歷代過著遊牧生活。而移居內陸的,如馬里和靠近塞內加爾河兩岸的的摩族人,因要適應當地多雨水環境,轉為以務農維生,在氣候雨量都很不穩定中掙扎求存。
農耕的掙扎
這地帶的耕作面對不少挑戰。雨量不足,遲來和分佈失衡等都是挑戰,影響著耕種、收成,造成全族老幼的溫飽問題。七月間即使下過兩場的雨,村民也只做了除雜草等準備工作。有時,因為地土仍不夠濕潤,他們仍要等候有更多雨水才放心下種。接下來的幾個月,村民都專心耕作,也希望風調雨順。有時,因為雨水積滿村外濠溝,阻塞道路。此時,村民便與外界隔絕,就好像被關押在郊野一樣,外人也沒法進入村內。非洲農務是全家總動員的,無論是在外工作的青年人,還是居住在遠方的親人都會回鄉來協助耕作。當地,一切的耕種仍只靠人手操作,種植的主要有小米、花生、玉米,豆莢等。女撒種、男耕作,孩童協助後勤。他們都是合作耕種,由幾戶人把幾畒田地用木柴圍起來工作,也避免遊蕩的閒人或牲畜進入裡面。有一些如摩爾族的村落,遠離城區,他們耕種全依賴雨水,沒有灌溉設備,因此田地經常缺水。在接近收割日子,雀烏、猴子和野豬出沒也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他們沒有先進的設施來防範,只能派小孩和狗隻在田裡日夜輪流看守,又會揮動長繩來驅趕野雀。有時候,難得大雨會使收成增多,但同時也會惹來更多的外來入侵者(野雀)。村民眼見損失也是無奈,情況嚴重時就惟有等候國際糧食援助。
風雨以外之需
以務農為生的民族,他們全年的盼望就是能有好收成,能得到溫飽。多年來,在半沙漠地帶生活的農民,糧食產量不足是他們長期的擔憂。去留成了困擾村民的主要問題,而發展其他民生福利,如教育或與外營商合作等更是免談。近年有國際援助組織,如樂施會和宣明會等國外團體到來援助。他們提供種子和肥料,農耕器具,還有有幫助興建糧倉等。他們更發現多處村落地區具有發展堤壩儲水的條件。在這些村落裡,增加地土糧食產量是首要考慮的,其次是興建堤壩儲水作為長遠發展,還需要有技術人員來指導灌溉,增加產量,及引進其他營養豐富的農產品和易耕種的穀物,進而改善當地村民的溫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