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開學了,又是新一批學生離開家人走進大學的開始。有些學生不遠萬里出國留學、有些雖未出國,也是離開原本居住的地方,進入學校宿舍;離開父母,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涯。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家長們都非常關心自己孩子的情況,可是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們交流。我做了一個很簡單不記名的調查,就是請學生對父母說說心底話。希望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幫助調節父母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以下是他們各人的心底話:
「爸爸媽媽, 謝謝你們為我做了很大的犧牲, 雖然你們嘴沒有說, 但我知道出國移民最大的原因是為了我。 我也知道你們為我的未來擔心,怕我找不到好工作過不上好生活。我也很想和你們聊聊人生, 聊聊理想 ,但在你們眼中的我總是一個小孩子,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的第一反應是幫我把事情都辦了。但這樣會讓我覺得自己很無能,其實我不是辦不到,只是我需要一些時間認識自己,我需要知道我到底喜歡的是什么。」
「老爸,我知道要努力學習,但是我們可否聊些別的東西呢?因為您老是把『好好學習,趕緊看書』 掛在嘴邊,讓我不知道和您還能聊些什么了。我學習是挺努力的,您就別操心了!」
「每次和爸媽聊天談事情他們總是以教訓我的方式進行,各種道理都講得合情合理。還會加一句當年我和你媽什么什么。每次說『你爸媽我們其實已經很開明了,我們只是給你說說我們的看法,不會一定要求你們要怎么做。』然後就同一個『看法』天天說天天講,只要你沒按他們的想法做,他們就會天天向你提同一個『建議』。最後加一句『我們只是給你說說我們的看法而已,還是你們做決定。』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們的建議說一次就行了,我們是會仔細考慮你們的意見的。」
或許,就讓我們一起學習這個「上大學前的必修科」吧!
課題一:課業問題
孩子離家後第一時間的感受是「終於放鬆了」,因為一下子擺脫了家長的管轄和約束。但他們遭遇到種種挑戰和壓力是他自己所無法承受的。比如說大學的課業壓力比高中大很多倍。不少孩子還以為用高中的學習方法足以應付大學的課業,其實是異想天開。大學課業繁重,在開始時孩子可能根本不覺察,等到覺察的時候已經回天乏術了。
作為孩子,你們是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因為這是學生離家後第一次單獨面對挑戰。大多數孩子骨子裡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來證明給父母看。因此好好地迎接學習課業上第一波的挑戰,是最能向父母證明你個人能力的機會,也同時幫助你在父母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天天通電話以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對孩子來說非常反感,不但不能幫助他們提前預備,反而在逆反心理的挑唆下,使得孩子與父母的交流受到障礙。
課題二:食物問題
學生離家之後首先遇到的是食物不足的情況,他們很快就會渴望吃到家裡的食物。父母可以透過交談了解他們的伙食情況,定期提供家庭美食是極好促進彼此關係的橋樑。并且父母需要培養學生主動把自己的需要告訴父母的習慣。比如說學生告訴父母想吃什么東西後,父母在第一時間送過去,而不是父母在他們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況下,強行送飯過去,并借此機會監督他們的動向。當他們養成了有問題便主動和父母訴說的習慣,這對他們將來在其它事情上去尋求父母的幫助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題三:溝通問題
由於很多父母希望在經濟和物質上能為自己的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因此努力的工作賺錢,卻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經濟和物質上的富足,更加需要與父母有足夠相處的時間。不少孩子從小就缺乏與父母的相處時間,因此與父母的關係很疏遠。無論過去怎樣,現在學生總要回家,彼此都需要抓住回家的時間來建立良好的關係。
作為父母:你們需要為子女預留時間,不要當孩子回來時,仍只顧各忙各的。其實,父母可以透過談話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新聞趣事,讓孩子多講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切勿說教。父母需要在聆聽過程中尋找到孩子進步的地方加以鼓勵;不足的地方不要刻意的批評打擊;而是真誠詢問有什么父母是可以幫助的。在沒有尋求幫助之前不要灌輸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可以邀請孩子帶自己的同學一起回家,一方面可以幫助那些家人不在本地的孩子有回家的感覺,另一方面可以借機了解自己孩子與什么樣的同學做朋友。
作為孩子:你們需要主動地向父母講述學校的見聞,你們若不主動講述,必會迎來你們最不喜歡的「盤問」。孩子可以和父母約法三章:讓他們知道你是會主動與他們分享你的見聞,請他們信任你。若父母在你沒有分享自己的需要以先就不斷地講道理或提出甚麼建議時,你就減少講述你的見聞,以使父母能夠學習相信並尊重你。若父母對你信任,那你就要更多的主動分享,也提出你的需要。在你提出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你要份外的耐心聽取他們的建議。下次回家時更應主動與父母分享他們的建議是否有效。
課題四:參與教會問題
很多基督徒父母都非常關心孩子離家後的信仰情況,希望孩子們可以找到合適的團契和教會。孩子離家之後不僅在生活上遇到挑戰,他們的信仰也會遇到挑戰,能夠找到同齡的基督徒伙伴是孩子們在大學期間的祝福。過去孩子們可能都是隨父母去教會,甚至是被逼去教會的。不少家長都把邀請孩子去團契的責任交給了我們這些學生工作者。但試想一下,由陌生人邀請一個原本就不參加團契和教會的學生是多么不現實的事情呢!
作為父母:你們可以提前向學生推薦教會和團契。(不少大學都有各自的國語校園團契,相關資料可向 AFC 加拿大基督使者協會索取 "使者網頁" afccanada.org 或者向自己的牧者查詢)。學生上團契和教會是平時養成的習慣,需要父母在孩子未上大學之前就開始建立這種習慣。父母需要為自己的孩子禱告:也需要身邊有成熟的基督徒朋友協助,可以帶領他們進入團契和教會;若你的孩子成熟,鼓勵他們積極帶領其他孩子去團契和教會。因為同齡人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作為孩子:你需要花一些時間來思想你所信的神是你父母的神?還是你自己的神?你們去參與的團契和教會只是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還是自己真的融入到團契和教會中?你若清楚自己的信仰,是否愿意在新的學習環境中成為校園里的一個小小宣教士?願意找機會和你的同學分享信仰呢?
還有很多方面我們可以一起探討,真心的希望孩子們可以適應新的學期,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可以有明顯的進步。每次談到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都會讓我想到主耶穌和門徒的相處,我們若仔細看耶穌與門徒之間的互動,是言行多于說教,提醒多于嘮叨,親身陪伴多于物質供應。在處理關係的時候我總是會說藉著耶穌,人可以與神的關係修復和好,那么我們藉著耶穌也更可以讓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修復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