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帝造人是奇妙的,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作事情的方法也可能不一樣。奇妙的是,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不同性格各有好處,只要照著上帝的話使用和表達,都是好的。
有的「急性」,有的「慢性」,各有各的好處,只要照著上帝「良善和忠心」的標準,必是好的。
所謂「急性」,做決定快,做事快,容易衝動,容易生氣,容易看不起人。我們分析一下,做事快,好不好?如果做得又對又準,那是好的。作決定快,好不好?如果做的決定是對的,沒有甚麼不好。容易衝動,好不好?衝動得對的,也是好的。容易生氣,好不好?聖經說不要生氣,生氣就像殺人,那當然不好。容易看不起人,認為人家做事沒有他的效力,好不好?當然不好,因為聖經說我們都是照著上帝的形象被造的,上帝給了我們尊貴的身分和價值,我們要彼此尊重,彼此欣賞。
你看見嗎?「急性」本身不是好或壞,乃是看我們怎樣使用和表達,照著上帝的標準作決定,照著上帝的標準說話,比如「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好話,叫聽見的人得益處。」(以弗所書四章29節)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裏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四章31-32節)。
我們能夠饒恕那些傷害我們的人嗎?談何容易!秘訣是:「在基督裏」。我們要先在基督裏得到饒恕,多少人不認識自己的創造主,甚至不承認有創造主,不認天上父親。不認這位我們民族從古以來所認識的,如大明慶典中:「磐古太初,混沌未開,五行不行,日月不明,乎神皇初分清沌,造天地與人。」
我們的古蹟天壇,也有明顯的記載,這位「神皇」或「皇天上帝」或我們稱為「天老爺」,不但是創造宇宙萬物,不但照自己的形象做人,祂也是愛我們的。
耶穌說一個僕人欠了他主人一千萬銀子,他求主人,主人免了他的債。但是他卻向一位欠他十個銀子的同事追債,其他同為僕人的看不過眼,告訴他主人去了,主人當然大怒。
我們欠我們的創造主多少?我們當中有些人幾十年都不認祂,不感謝祂,甚至有些人現在還不認祂是我們生命的來源,當然也不感謝祂。但是當我們一旦回頭,承認祂是我們的創造主,生命和能力的源頭,祂就因祂愛子耶穌基督為我們捨身代死的功勞,而免我們欠祂這永恆的債。當我們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當然不會,也不敢不饒恕那些得罪我們的人了。
不同性格,只要照著上帝良善的標準來做,都是好的。甚麼是上帝良善的標準呢?
比如,上帝要我們治理這地:「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爬物)。」(創世記一章26節),上帝要我們做負責任的治理者。我們要保護祂給我們環境,不要污染空氣,不要污染水,以致自害。
又如,我們要做有愛心、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的人,要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見證害人,不貪心。(加拉太書五章22節,出埃及記廿章)。
有的人吃飯很快,有的人慢條斯理,是好?是壞?如果我們了解吃飯的意義,可能我們的看法就不同了。華人其實很懂得吃的重要,不但是維生,不但是填飽肚子,更是建立關係。做生意的人常常要應酬,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請吃飯。在吃飯時彼此建立關係,生意也容易做。我們無論是生孩子、滿月、慶祝生日、結婚等等,都離不了「吃飯」。可見吃飯不是單為了維生,不是單為了填飽肚子,更是在吃飯時彼此交談,增加彼此了解,建立彼此的互信,建立彼此的感情。如果是這樣,那吃得快,吃得慢就不是關鍵問題了。
我們會注重吃飯時彼此的交流,如果父母與青少年一起吃飯時,了解吃飯更深的意義,我們就會珍惜飯桌的時間,不會浪費在管他吃得快或吃的慢上面了,我們會珍惜可以聊天的機會。很可惜有些家庭不懂得想遠一點,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是福氣,不久之後,我們的青少年就離開我們了,他們很可能去了他方求學或工作,在一起吃飯的機會就難得了!希望我們把握現有的寶貴機會,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有的人要求每一樣事都要十全十美,有的人覺得不重要的事情不必花那麼多精神。比如,有些人每天都要把床舖得整整齊齊,有些人只要把床單拉一拉就可以了。當然,整整齊齊是好。但是,這件事有多重要呢?十年後,二十年後,這件事對你有多重要呢?值得你現在花多少功夫和精神呢?我們可以輕鬆地鼓勵青少年,把床舖好,但是不值得花太多精神和時間,更不要因這件事情而導致不愉快的氣氛或傷害親情。甚麼比較重要?整整齊齊的床,或是快快樂樂的人?很多時候,因為大家都快樂,孩子也會因為要叫你快樂而舖床!要不然,他不在的時候,你把他的床舖好,也不是一件大事。
一位母親要求她的青少年學習很多生活上的好習慣,早起、早睡、洗澡刷牙;洗衣熨衣,清理房間;功課早做,上課準時;洗碗作飯,掃地洗地;順手關燈,練習鋼琴......。
這些都是好的,也沒有錯,但是,當這母親和父親分居之後,孩子到母親處住的時候,母親更急著要訓練他這些好習慣。母親說:因為現在孩子在她處的時間少了,所以更要爭取這有限的時間,訓練好孩子。結果呢?這少年現在不要回母親處了!
母親有沒有做錯?沒有!
結果呢?不理想!
為甚麼?「主修副科」!
人生,有沒有比這些「好習慣」更重要的事情?作父母的,要訓練子女的,有沒有比訓練他們建立這些「好習慣」更重要的「好習慣」?
少年告訴我,父母親不了解他們,父母親也不用心去瞭解他們。他們對自己沒有把握,或是太有把握,他們對世界有意見或是完全盲從;他們有思想但又不能或不敢跟父母談。他們與同學有不和睦,與朋友有問題,與老師有矛盾,他們希望父母了解他們,引導他們,鼓勵他們。
年輕人的不同性格,你了解他嗎?或是只是以為了解他?
我們是否緊握那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引導兒女的性格往這方面進步?
有愛心、有喜樂、有和平(或平安)、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孝敬父母(不是孝順)、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見證害人、不貪心。
當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個良善的不變真理,我們就會彼此接納,彼此尊重,彼此欣賞。你有沒有想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是因為不懂得真理,不懂得彼此欣賞接納而發生的?